[唐]約785年 - 849?年
张祜(hù):字承吉,行三,生卒年不确。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籍贯南阳(今属河南),晚年居丹阳(今属江苏)。初依李光颜,后寓姑苏,曾谒白居易。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为内臣所抑,一说为元稹所抑。遂至淮南。会昌五年,往谒池州刺史杜牧,游宴唱和,甚为相得。会昌末大中初,经楚州北游河阳、滑州等地。后归丹阳曲阿地,筑室隐居,以布衣终身。虽「屡蒙方镇论荐」,却未沾朝廷寸禄。长年浪迹江湖,或为外府从事,或为大僚幕宾。所历之地极广,北至塞北,南极岭南,西至襄 汉、马嵬,东极于海,均有诗篇可考。自云「颠狂遍九州」,陆龟蒙谓祜「受辟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辄自劾去」(《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唐诗纪事·卷五十二》作「皮日休云」,误。)故一生蹭蹬。卒于唐宣宗 大中年间,年约六十馀。祜诗之佳者首推宫词,委婉多讽,艺术造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次则体物图貌,描绘山水,题咏名寺之作,诚如陆龟蒙所云:「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其边塞诗数量虽少而质量却高,能嗣高、岑遗响。其投献大僚诸作,类皆五言长律,颇见工力,按之皆与史合,有少陵之遗风。祜诗无僻字僻典,无诡怪陆离之状,纯熟工整,流转自然。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习见,而祜为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于浅易庸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 蜀刻《张承吉文集》十卷,最称完备。《全唐诗》存诗二卷,遗漏甚多。《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一百五十五首,断句八,题一则。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十二》、《唐才子传·卷六》、《云溪友议》等。谭优学有《张祜行年考》。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 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
小亭移宴近云端,十里山图马上看。 青壁远光凌鸟峻,碧湖深影鉴人寒。 诗成病愈生犀角,酒引娇娃活牡丹。 归去不须愁暮雨,高唐神女属仙坛。
北寺三年别,西湖十里程。 山门桥上转,石路阁中行。 地入千重险,江分一面平。 引藤闻鼠乱,窥洞见龙惊。 嶂月排檐出,屏风倚槛成。 猿寻青壁过,树绕碧崖生。 小殿灵云影,高廊下水声。 何当还梦谢,尽我一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