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诗集

注解

潼关:据《元和郡县志》卷二:“潼关,在(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
别乡树:指岑参在长安的居处。岑参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后“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旧赋》)。为求仕奔波来往于长安、洛阳间。
津楼:指风陵津楼。风陵津,《元和郡县志》卷二解潼关:“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
伯夷:商末士君子。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与叔齐隐于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死(见于《史记·伯夷列传》)。首阳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首阳山与华山为黄河所隔。
关城:指潼关城墙。
洪河:指黄河。
巨灵:《述征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元本一山,巨灵所开。”(《艺文类聚》卷七)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
流血:言自古以来此地征战不休,鲜血染红了黄河水。一作“流尽”。
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
曹公:即三国曹操,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西征赋》称:“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简介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写作者登高远望,目睹万年奔流的黄河,寄怀于思古之幽情,感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脱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浑圆美,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沉重的气氛和效果。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于是登山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自从巨灵把大山分开,这里流尽了万载千秋。行行潘生于此作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评价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作者眼下见到的是千秋万载流不尽的滔滔黄河,心中想到的是曾经活动在这里的历史人物和发生在这里的著名事件,虽然没有作太多的联系和发挥,但仍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沉重的气氛和效果。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