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五节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诗集

注解

万章: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弟子。
亳(bó):在今河南商丘北。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放:放肆,放纵。
要(yāo):拦截。
葛伯仇饷:见今本《尚书·仲虺之诰》,饷:馈赠。
载:开始。
芸:通“耘”。
“有攸不惟臣”以下数句:见今本《尚书·武成》。攸,古国名。惟,为。篚(fěi),盛放物品的竹器。这里指把物品装在篚内。玄黄,这里指代布帛。休,美。
《太誓》:《尚书·周书》中篇名。
于:古国名,即“邘”。

简介

暂无内容

佳句

  •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翻译

万章问道:“宋国,是个小国;如今要实行仁政,齐国、楚国厌恨它而加以讨伐,该怎么办?”
孟子说:“汤住在亳地,和葛国是邻国,葛伯放肆,不举行祭祀(祭先祖的仪式)。汤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祭杞用的牲畜。’汤派人送他牛羊。葛伯吃掉了牛羊,却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祭祀用的谷米。’汤派亳地的老百姓去为他耕种,老弱的人为他们送饭。葛伯带着他的老百姓,拦住那些带着酒食黍稻的送饭者,抢夺他们,不给的就杀掉。有个孩子去送饭和肉,葛伯竟把他杀了,抢走饭和肉。《尚书》说:‘葛伯仇视送饭者。’说的就是这个。因为葛伯杀了这个孩子,汤才去讨伐他,天下人都说:‘他不是为天下的财富,而是为给平民百姓报仇。’汤的讨伐,从葛国开始,征讨十一次而天下无敌。他向东边出征,西边各族的老百姓就埋怨;他向南边出征,北边各族的老百姓就埋怨,(他们埋怨)说:‘怎么把我们(这里)放在后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大旱时节盼望下雨。(汤所到之处,)做生意的没停过买卖,种田的照常下地。汤杀掉他们的君主,安抚当地的人民,这就像及时雨一样,老百姓很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不再受刑罚!’又说,‘攸国不肯臣服,(周武王)就向东征伐,安抚那里的男男女女,(人们)用竹筐装着黑色、黄色的绢帛迎接周王,愿意侍奉周王而受他恩泽,称臣臣服于大周国。’当地的官员把黑色的、黄色的布帛盛满了筐篚来迎接官员,当地的百姓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士卒;周王出师把老百姓从水火之中解救出来,只收拾那残暴的君主。《太誓》说:‘我们的威武大发扬,攻入邘国的疆界,收拾邘国的暴君,于是有伸张正义的杀伐,比起汤来更辉煌。’不实行仁政也就罢了。如果实行仁政,天下人人都抬头盼望他,要让他来做君王。齐国和楚国纵然强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