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默觚下·治篇八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
                

诗集

注解

《默觚》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分《学篇》《治篇》两部分,集中反映了魏源的修身论、认识论、天理论、人才观、历史观等思想。“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故名“默觚”。

上面这段话阐述了魏源的人才思想。“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奋起很困难,许多人一块儿行走就容易走得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接着又打了两个比方:“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倾斜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得了的,决了口的河道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说明挽救危局,单凭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群策群力,既要造就特殊人才,还需培养有凝聚力的人才群体助其成功。

魏源身处嘉道之际的大变革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反对乾嘉以来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学和空谈心性修养的理学,主张通经致用,积极用世,故为文多论及人才问题。如《默觚下·治篇九》:“古之得人家国者,先得其贤才。士心之归如此,而民心有不景(同“影”)从者乎?”《默觚下·治篇四》:“不难于立法而难得行法之人。”将人才视为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

简介

《默觚》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分《学篇》和《治篇》两大部分。

佳句

  •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翻译

暂无内容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