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论语 · 泰伯篇 · 第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诗集

注解

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三:多次的意思。
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虞仲,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意欲立之。太王疾,泰伯避适吴,虞仲从之逃亡。季历立为君,传子昌,是谓文王。
至德:德之至极之称。
三以天下让:或说:泰伯乃让国,其后文王、武王卒以得天下,故称之为让天下。或说:时殷道渐衰,泰伯从父意让季历及其子昌,若天下乱,必能匡救,是其心为天下让。三让,一说:泰伯避之吴,一让。太王没,不返奔丧,二让。免丧后,遂断发文身,终身不返,三让。一说:季历、文、武三人相传而终有天下,皆泰伯所让。今按:泰伯之让,当如《史记》,知其父有立昌之心故让。孔子以泰伯之德亦可以有天下,故曰以天下让,非泰伯自谓以天下让。三让当如第二说。
民无得而称:泰伯之让,无迹可见。相传其适吴,乃以采药为名,后乃断发文身卒不归,心在让而无让事,故无得而称之。
本章孔子极称让德,又极重无名可称之隐德,让德亦是一种仁德,至于无名可称,故称之曰至德。

简介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