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扫花游 · 秋声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着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诗集

注解

秋声:时至秋日,西风起,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曰秋声。欧阳修《秋声赋》云:“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商飙(biāo):指秋风。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因以商指秋季。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杜甫《秋风》诗:“秋风淅淅吹我衣。”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淅以萧飒。”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倦旅:指倦于行旅的人。
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吊影:对影自伤。极言孤独。愁赋:度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宋姜夔《齐天乐》,度郎是指庾信,南北朝文学家,作有《愁赋》。)
“断续”五句:欧阳修《秋声赋》:“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断续:意指风声不定时断时续。无凭,无准或不定之义。何许:何处。但:只,只有。
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老耳难禁: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
边鸿:边塞的鸿雁。孤唳:指鸿雁孤鸣。砌蛩:台阶下的蟋蟀。
“数点”二句:意指雨打芭蕉之声与雁唳蛩鸣之声相应和。数点:指雨滴。更着:更加上。李清照《声声慢》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简介

《扫花游·秋声》是宋末元初词人王沂孙的作品。此词咏秋声,感发羁旅之苦,抒写了词人身世漂流、故乡阻隔的戚怆悲愁,仿佛是一篇凄凉的秋声赋。词人在秋声中展开对故乡的想象:孤雁唳鸣,寒蛩哀吟,雨打芭蕉,透露出凄惶孤寂的意味。比之异乡所闻秋声,愁苦交织,令人肠断心碎。思乡或归家能解脱愁怀,岂料客居愁,归家更愁。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秋天的肃杀之声突然响起,渐渐的能听到声音,淅淅萧萧的风声似乎没有停住的意思。这风声惊到了倦于行旅的人。对着油灯望着影子自我感叹,不由得站起来吟诵愁赋。风声断断续续的,便尝试到荒院里仔细听听。可是风声在哪里呢?但庭院里只有高树,还有落满台阶的树叶。
仿佛进入遥远的梦境。正好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有着生病憔悴的样子。本来是山里的庭院。却想到边疆鸿雁的孤鸣,台阶下的蟋蟀的秘密私语。雨打芭蕉之声与雁唳蛩鸣之声相应和。我无处可躲避。这种闲愁,夜越深越痛苦。

评价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评曰:“不似竹山罗列许多秋声,命意与欧公一赋仿佛相似。但从客旅情怀来说,倍觉怆然。‘顿惊倦旅’主意。‘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欧阳公所谓声在树间也。‘想边鸿孤’四句,借以作波,亦如欧公赋末用‘虫声唧唧’也。”
清·陈廷焯《云韶集》评曰:“前半摩仿欧阳公《秋声赋》,后半则自写身世飘零之感。写出许多愁景,搅人秋思。”
现代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曰:此因耳闻秋风之声,引起旅居凄凉之情,而有作也。起首三句,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旅人。后半阕写此旅人之旅况,即“老”与“病”也。“故山”以下各句,一面写思家之情,一面用鸿唳、虫语、蕉雨陪衬秋风之声,三者亦动人愁思之秋声也。末句归结到秋夜旅人之苦。词语甚明白,词情却甚凄楚。至于因何旅居、因何不得归之故,虽未明言,而读者自觉作者有一种不得已之情在词句之外,引起同生凄楚之感。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詹安泰《花外集笺注》评曰:按此词与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词同韵,词意亦近,或系同作。念明伤离,莫明所指。
当代学者、中国第一个词学博士王筱芸《碧山词研究》评曰:向来写羁旅愁怀之词,多以故乡之乐,反托此时羁旅之悲。碧山上析二词却恰恰相反,在叙写羁旅漂泊之悲的同时,又极力渲染故国凄凉,故山院宇荒寂不堪的情景,以突出其不得归而悲,归梦阻亦悲,纵使归家见家山之凄凉之况更悲的、欲“避无处”的凄苦情境和意绪。见出其传达的并非单纯羁旅愁怀,而是着意展示其凄苦的今日情境和意绪氛围。以层深径曲的沉郁凄苦之势,超脱一己实境,获得言近指远的艺术张力。
当代学者、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常国武《读(花外集)卮言》评曰:通首以悲哀之景写悲哀之情,反映作者在长期做客异地,“迢递归梦阻”的情况下,闻秋声而生“顿惊倦旅”的“闲愁”,读之亦足以使人难以为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