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诗集

注解

同:犹“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诗人。字处仁,清河武城人。鹳(guàn)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唐羊士谔《书楼怀古》诗:“远目穷巴汉,闲情阅古今。”

简介

《同崔邠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评价

《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二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唐诗鼓吹注解》:此因登楼而有感也。……望风烟之色,感怀乡之思,目穷千里,不因春色而亦自悲伤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赋景新切,寓感宏深。陈继儒曰:登眺情景,口边眼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登楼对景,更不别睹,斗地出手便先写一樯,下即急写汀洲,又急写云树,并不问此樯属何人,到何处,早已一片心魂弥梨麻罗,一递一递,竟自归去也。因言出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首四句下)?此即趁势转笔,写是日归心刻不能待也。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末四句下)。
《唐诗贯珠笺释》:通身线索相通。
《唐诗成法》:声调高亮,情致缠绵,十郎固是才子。
《大历诗略》:是诗颔联用事真切有味也。读书、远游,岂两事哉!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倏而魏,倏而汉,又倏而至于今,千年犹恨速,亦事之无可如何者也。欲住不可,欲归不能,欲不住不归又无所之,一日即为长,此真善于言愁者矣。
《历代诗法》:对此茫茫,百端交集。
《养一斋诗话》:较之吴融《鹳雀楼》诗“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诸句,稍有诗局。然前半平适落套,后半粗率任情,去王、畅二诗,终不可以道里计。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