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以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以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以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唯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诗集

注解

三月十六日:指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三月十六日。
辅相:相当于后之宰相。
一食:一顿饭。
哺:指口中所含的食物。
沐:洗头发。
欺负:欺诈背负。
虞:担忧。
九夷八蛮:泛指各边远民族。
荒服:五服之一,是离京畿最远的区域。
宾贡:入朝进贡。宾,服从、归顺。
具:法令,方针。
修理:修订整顿整齐。
沾被:浸润覆盖。
休徵嘉瑞:吉祥美好的徵兆,古人认为天下清平便会出现吉祥之物,下文所称的麟凤龟龙皆属此类。
叔父之亲:指周公与成王的至亲关系。
辅理承化:辅佐、治理、承继、教化。
章章:显著的样子。
百执事:犹言百官。执事指朝廷中各部门官员。百,指众多。
设使:设、使都是“假设”的意思。
特:只是。
维其:正因为,现在通常写做“唯其”。
出其下:比他们差。
称说:主张。
引:牵引,引见。
进:使……进。
去就:或去或就。去,使……离开,指不任用;就,就近,指任用。
待命:等待回音。
再:两次。
通:通达。
阍(hūn)人:守门人。
吊:慰问。
出疆必载质:离开故国一定带上见面礼。质,通“贽”,初次求见他人时所带的礼品。
去:离开(周)。
之:往……去。
亟(qì):多次、屡次。
宁独:岂止。
惴(zhuì)惴:惶恐不安。
惟:希望。
少:稍微。
垂: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渎(dú):没有礼貌。
冒:冒犯。

简介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通篇将周公与时相两两作对照。只用一二虚字,斡旋成文。直言无讳,而不犯嫌忌。末述再三上书之故,曲曲回护自己。气杰神旺、骨劲格高。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三月十六日,前科乡贡进士韩愈,谨向宰相阁下再次叩拜进言:
我听说,周公担任辅佐君王的宰相时。他为了要急切地接见那些贤德之士,以致吃一餐饭的时间里,好几次吐出口中的饭菜,洗一次头,要好几次用手握住自己的头发。就在那个时候,天下的贤才,都已经被选拔任用了,奸诈邪恶、好进谗言、巧言献媚、欺上负恩之类的坏人,都已经清除出去了;四海之内都已经太平无事了:九夷、八蛮等居住在边远地区的部族也都来朝见进贡:天灾和那些不可预知的变故,以及昆虫草木的反常现象,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天下的所谓礼仪、音乐、刑法、政令等教化工具,都已经完备了;人们的风俗习惯都已经趋于朴实淳厚了;那些靠着风雨霜露的润泽才得以繁衍生长的动植物都已经是各得其所了;吉祥的徵兆,如麒麟、凤凰、灵龟、神龙之类的事物也尽皆出现了。而周公以他圣人的才智,凭借着身为天子叔父的至亲关系,他所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秉承先王德治、教化百姓的功绩又都是如此卓越显著。那些请求进见周公的人,难道还有比周公更加贤能的吗?不仅仅是不能比周公更加贤能,他们中难道还有能够比当时周公手下各种各样办理具体事务的官吏们更加贤能的吗?难道他们还有什么谋略主张能够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吗?然而周然而周公求贤还是如此之急切,唯恐自己的耳朵眼睛还有没听到没看到的,思虑有没涉及的地方,从而辜负了周成王托付他辅助治国的一番心意,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像周公这样的用心,假设他当时辅佐治理、秉承先王德治教化的功绩没有如此卓越显著,而他也没有圣人的才智,没有作为君王叔叔的至亲关系,那么,恐怕连吃饭、洗头的功夫都没有了,难道只是止于“吐哺握发”吗?正因为如此,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不断地在歌颂成王的德行,而称道周公的功绩啊!
如今阁下做宰相也还不久,身份与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荐举任用了吗?奸诈邪恶、好进谗言、巧言谄媚、欺君负恩这样的人,难道都已清除乾净了吗?四海之内难道都已太平无事了吗?各方荒远地区的异族,难道都已经朝贡了吗?天灾时祸、昆虫草木的怪异现象,难道都已绝迹了?天下的所谓礼仪、音乐、刑法、政令等进行教化的工具,难道都已完备了吗?社会风气习俗,难道都已朴实淳厚了吗?受风雨霜露滋养的动植物,难道都已得到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吗?吉祥的徵兆,诸如麒麟、凤凰、灵龟、神龙之类,难道都已出现了吗?那些请求进见的人,虽然算不上理想中的德才兼备,但是和执掌各方面政务的百官们相比较。难道他们全都在百官之下吗?他们所提出的、写出的议论。难道对朝廷一点补益也没有吗?今天虽然不能像周公那样为求贤而吐食、握发,也应该召见他们并加以推荐,考察他们的实际贤愚而决定辞退或任用,不应该不予理睬就算了吧?
我等待您的指示已经四十多天了。一再地奉上书信,而心意却未能得到您的了解体察。三次到达您的府门前,却都被守门人挡了回来。只是我生性愚笨迟钝,不知规避,所以才又有了关于周公的言论,阁下也能明察其中之意吧!古时候的士人,三个月不能出仕做官。便要相互慰问,所以他们离开本国而前往他国时,车上一定载着进见时用的礼品。然而他们重视自荐的原因,是因为如果在周朝不被任用,他们就前往鲁国;在鲁国不被任用,就前往齐国;在齐国不被任用,就前往宋国,前往郑国,前往秦国,前往楚国。如今天下只有一个天子,四海之内只有一个国家,舍掉这个国家,就只能去夷、狄蛮邦求仕了,是离开自己的祖国了。所以想要施展自己抱负主张的士人。如果不能被朝廷任用,就只有山林隐居一条路了。山林隐居,是士人中那些独善其身,从不为国计民生忧虑的人才能够安心接受的道路。如果还有为天下的事情担忧的心思,就不能安然隐居。所以我每次自荐都不知羞愧,一再上书,不断地登门而不知停止。不止如此,还惶惶不安地唯恐今后出仕不能出自像您这样的大贤的门下。希望您能对我稍加谅解。亵渎冒犯了您的尊严,心中惶恐不已。韩愈再拜。

评价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二·昌黎集第三卷》:一路顿跌而下,如怒涛出峡。
《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惜昌黎之书陈义过高,非赵憬、贾耽、卢迈辈所及知,必骇笑为迂漓而置之。
林希元《正续古文类抄·书类》:以周公来立说,自是压倒人。后面明说当时不如周公,人亦不敢怪。意复婉转,令人都不觉。末虽有求乞之态,要其自处亦甚高。文字开合变化有法度,有气势,有光焰,熟读可发才思,可长文格。
黄震《黄氏日钞》:昌黎三上光范书,世多讥其自鬻。然生为大丈夫,正蕲为天下国家用,孔子尝历聘列国,孟子亦尝游说诸侯矣。如公,才气千古一人,亦同流俗困于科举而不得少见于世,故直摅其抱负以自达于进退人才者,虽颇失之少年锐气,而实皆发于直情径行、始则晓以古者成就人才之道,次则动以一己饥寒之迫,终则警以天下未治及不能如周公礼土之勤:光范门虽尊,公直与之肝膈无间?然则公之抱负者为何如,而可讥其自鬻哉!终南捷径,少室索价,阳退阴进,不由真情,此则不鬻之鬻,乃公罪人耳。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意所欲言而不便得言者,忽然托笔周公,便乃无所不言二故通篇虽有两大幅,而只是周公一大幅也.后写复上宰相之万万不获已,又是古今绝妙。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第一书引经以告之,再则陈情以感之。经之所不能悟,情之所不能动,此书直击之而已。义正词严,气盛而法立。
林云铭《韩文起》:此又因两次上书。不能邀其一盼,单就宰相当急于求士上立言。又谓士不得志,别无所往,山林独善,非行道者之所能安,欲其加察而荐己也。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