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水调歌头 · 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诗集

注解

一说作者是宋朝南渡词人张元干。
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绶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故云。
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
脍新鲈:指隐居生活。
三江: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
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最后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霄汉:即高空,暗喻朝廷。

简介

这首词以沉痛的心情,忧伤的笔致,抒发抗金无路、报国无门、功业未遂而归隐江湖的悲愤。全词深沉激愤,慷慨悲凉,作者朴实而又自然地运用了“愁与水云多”的心境与“净洗胡尘千里”的壮怀痛苦地交织在一起的写法,充分反映了当时有志抗金而又无用武之地的爱国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有力地斥责了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
上阕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从前游太湖,北宋还没有灭亡,而现在却是国土沦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骑南窥,所馀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发问,却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家国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满怀,却无计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梦死,纵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情绪陡转。“拟把匣中长剑”以下五句,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作渔翁。他消沉地说,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为此耽误了隐居的山水,让它们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下阕以“鲙新鲈”三句承上启下,当他吃着鲙制好的新鲜鲈鱼、喝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时,他的情绪从隐居一下又跌落到现实中了,他不能忘记灾难深重的国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代生长的人,没想到今天也见到战争,而“干戈”给作者带来的是如大海一样汹涌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恶,使他顿生扭转乾坤之力,他要倾泻三江洪涛巨浪,涤荡千里中原的胡尘,用不着壮志挽天河洗兵马,要把敌人彻底消灭乾净。这种钢铁誓言,如雷震耳,激荡在国人心中,所以当这首词被题在吴淞江长桥下时,竟不胫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现实和理想总是有矛盾的,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心头又愁云惨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佳句

  •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翻译

一生生长在太湖边上,划着小船在太湖多次来往。现在又来到这里,为什么心中的愁绪跟水云一样的繁多呢?想把匣子里的长剑,去换一叶扁舟,回去做一个穿蓑衣的老渔翁。做官已经不是我的事了,心中丘壑般的抱负已随时光流逝。
新鲜美味的鲈鱼,斟酌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在太平时期生长,哪里会知道如今却遭遇着战争的动乱。只要倾泻三江之水,洗净千里战氛,用不着力挽天河。回头仰望天空,两行热泪似断串的珠儿滚入湖中。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