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同学一首别子固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诗集

注解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
一首:一篇。
子固:曾巩(公元1019年-公元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慕:仰慕。
友:与……交朋友,动词。
正之:孙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多次被人推荐,曾授校书郎扬州州学教授。
相过:拜访,交往。过,访问。
相语:交谈。
辞:这里指书信往来。
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
若:和、与。
考:考察、观察。
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怀友》:原文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其文云:“因介卿(即介甫)官于扬,予穷居极南……为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介卿家。”
遗(wèi):赠送。
大略:大体上。
扳(pān):同“攀”,援引。
至乎中庸(yōng):语本曾巩《怀友》“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中庸,儒家奉行的道德标准,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即不偏不倚,循常守旧。
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
轥(lìn):车轮碾过。
造于:到达。
昔:昔日。
噫(yī):唉,表示感叹。
守:职守,工作岗位。
私:私人。
系:牵系、系念。
警(jǐng):警策、勉励。

简介

《同学一首别子固》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篇散文。
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王安石与曾巩同时应礼部试。次年,王安石得中,而曾巩落第还乡。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三月,王安石自扬州签判任上还临川,至舅家。随后,他又前往南丰见了曾巩,此文大约作于此时。
散文开篇简约地介绍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学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励,最后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互相告诫和互相慰勉。全文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
全文立意幽古,开门见山,表明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和对文学的态度,又道出人生天地间,知己不必曾相逢的人生哲理,显示作者高远的精神境界、宽广的胸襟以及君子应有的操守。全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采用陪衬手法,以孙侔陪衬曾巩,则更加突出了曾巩,同时又把作者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衬,韵味无穷。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评价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此为瘦笔,而中甚腴。学文必当由瘦以入腴,如先学腴,即更无由得瘦也。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九》:略朋友离别之情,而叙道义契合之雅,使人读之油然有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别子固而以正之陪说,交互映发,错落参差。至其笔情高寄,淡而弥远,自令人寻味无穷。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