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诗集

注解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京华:指长安。
槎:木筏。
画省:指尚书省。
山楼:白帝城楼。
翠微:青山。
信宿:再宿。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
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百年:指代一生。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句: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第宅:府第、住宅。
新主:新的主人。
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
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鱼龙:泛指水族。
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故国:指长安。
平居:指平素之所居。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句: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
南山:即终南山。
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
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
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
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
圣颜:天子的容貌。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一:一自,自从。
卧沧江:指卧病夔州。
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
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
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
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
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
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
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
「锦缆牙墙起白鸥」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回首可怜歌舞地」句: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歌舞地,指曲江池苑。
秦中:此处借指长安。
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
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馀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
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关塞:此指夔州山川。
极天:指极高。
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
「关塞极天惟鸟道」句: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
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
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
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
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
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
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
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白头:指年老。
望:望京华。

简介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佳句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翻译

【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其二】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其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其四】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其五】
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其六】
从长江的瞿塘峡峡口到长安的曲江池边,再到万里外的关山,烽烟四起,风云涌动,联成一片肃杀的晚秋。花萼相辉楼外的夹城御道通向大明宫,连接着曲江池西南边的芙蓉园。当年边塞战事的消息也传入了芙蓉园,令在此游玩的玄宗凄怆发愁。曲江池四周那些华丽的楼台亭阁包围着大片水域,水上天鹅游弋,画舫楼船漂浮其间,时有白鸥从彩锦船缆上飞起。回头想想昔日这笙歌燕舞的苑林已经荒凉不堪,但是长安城毕竟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们建业定都的地方啊。
【其七】
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其八】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评价

【其一】
《唐诗品汇》:刘云:此七字拙(「丛菊两开」句下)。
《杜臆》:前联言景,后联言情;而情不可极,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两言中也;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浦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响。
《唐诗评选》: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巫傩歌一例。以俟知音者。
《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义门读书记》:中四句,虚实蹉对。「江间波浪兼天涌」二句,虚含第二首「望」字。「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虚含「望」之久也。
《而庵说唐诗》:此是《秋兴》第一首,须看其笔下何等齐整。
《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
《杜诗集评》: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唐宋诗醇》: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生心神结聚所作也。八首之中难为轩轾。
《读杜心解》: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棊」、「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渼陂」,无不举矣。……发兴之端,情见乎此。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
《杜诗镜铨》:「江间」、「寒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寒衣处处」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
《昭昧詹言》:起句下字密重,不单侧佻薄,可法,是宋人对治之药。三、四,沈雄壮阔。五、六,哀痛。收,别出一层,凄紧萧瑟。
【其二】
《唐诗品汇》:刘云:语苦(「听猿实下」句下)。
《七修类稿》:通篇悲惋,实、虚、违、隐,又是篇中之目。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画省香炉」虽点缀意,然亦朴。吴山民曰:三、四根「京华」句说来。周珽曰:精笃快思,异情自溢。
《唐诗评选》:斡旋善巧。尾联故用活句,以留不尽。
《杜臆》:「望京华」正故园所在也。望而不得,奚能不悲?……公虽不奉使,然朝廷授以省郎……公不赴任,实以病故,是「画省香炉」,因「伏枕」而「违」也。
《杜诗解》:三,应云「听猿三声实下泪」,今云然者,句法倒装,与第七首三、四一样奇妙,……「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先生唯有望京华过日子,见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
《义门读书记》:后此皆「望京华」之事,三字所谓诗眼也。以「夔府」、「京华」蹉对……上承「日斜」,下起「月映」,忽晦忽明,曲折变化。
《钱注杜诗》:「每依北斗望京华」,皎然所谓「截断众流句」也。孤城砧断,日薄虞渊,万里孤臣,翘首京国,虽又八表昏黄,绝塞惨淡,唯此望阙寸心,与南斗共其色耳。此句为八首之纲骨。
《围炉诗话》:子美在夔,非是一日,次篇乃薄暮作诗之情景……「依南斗」而「望京华」者,身虽弃逐凄凉。而未尝一念忘国家之治乱。……猿声下泪,昔于书卷见之,今处此境,诚有然者,故曰「实下」;浮查犹上天,已不得还京,故曰「虚随」、……日斜吟诗,诗成而月已在「藤萝」、「芦荻」,只以境结,而情在其中。
《唐诗别裁》:「望京华」,八首之旨,特于此章指出。
《读杜心解》: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首句,点明「夔府」。次句,所谓点眼也。三、四,申上「望京华」,起下「违伏枕」。……五、六长去「京华」,远羁「夔府」也。……「藤萝月」应「落日」。「芦荻花」含「秋」字。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旧谓夔州暮景,是隔壁话。
《杜诗镜铨》:此八诗之骨(「每依北斗」句下)。对结无痕,(八首)篇篇映带秋意(「请看石上」二句下)。此首言才看落日,已复探更,正见流光迅速,总寓不归之感,故下章接言「日日」。
《杜诗言志》:通首重「望京华」三字,盖「望京华」者乃少陵之至性所锺,生平命脉,昏在于此。
【其三】
《唐诗品汇》:刘曰:「泛泛」无所得也(「信宿渔人」句下)。刘曰:既前后不相涉,只用二人名,亦莫知其意之所在,落落自可(「匡衡抗疏」二句下)。
《唐音癸签》: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秋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着一「自」字,以为怨之,可也;以为羡之,亦可也,何等不露!
《杜臆》:公在江流,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章言朝,承上言光阴迅速,而日坐江楼,对翠微,良可叹也。故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厌之也。
《唐诗评选》:此与下作,皆以脱露显本色,风神自非世间物。
《杜诗解》:「千家山郭」下加一「静」字,又加一「朝晖」字,写得何等有趣,何等可爱。「江楼坐翠微」,亦是绝妙好致。但轻轻只用得「日日」二字,便不但使江楼翠微生憎可厌,而山郭朝晖俱触目恼人。
《义门读书记》:「五陵」起下「长安」(「五陵衣马」句下)。
《钱注杜诗》:《七歌》云:「长安卿相多少年」,所谓「同学」者,盖「长安卿相」也。曰少年,曰轻肥,公之目当时卿相如此。
《围炉诗话》:第三篇乃是晨兴独坐山楼,望江上之情景。故起语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宿曰宿,再宿曰信。「信宿」与「日日」相应。「信宿渔人还泛泛」,言渔人日日泛江,则己亦日日坐于江楼,无聊甚也。「清秋燕子故飞飞」,言秋时燕可南去,而飞飞于江上,似乎有意者然。子美此时有南适衡、湘之意矣。
《山满楼笺注唐诗》:其旨微,其文隐而不露,深得立言蕴藉之妙。此章前四句结上,后四句起下,乃八篇中之关键也。
《唐宋诗醇》:陈廷敬曰: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
《唐诗别裁》:以上就夔府言,以下就长安言。此八诗分界处也。二句喻己之飘泊(「信宿渔人」二句下)。二句慨己之不遇(「匡衡抗疏」二句下)。
《读杜心解》:三章申明「望京华」之故,主意在五、六逗出。文章家原题法也。……前二首「故园」、「京华」,虽已提出,尚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谓「望」之故,钱氏所谓「文之心」也。
《杜诗镜铨》:直是目空一世,此公之狂不减乃祖(「同学少年」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亦寓迟暮之感。五、六使事能自入情,不为泛率。评:此首以「江楼」二字作纽:「信宿」二句,江楼所见之景。下则江楼之情。
《唐诗成法》:此伤马齿渐长,而功名不立于天壤也。……有言此首首尾全不关合者。一、二即含「京华」,五、六言「京华」事,七、八正接五、六,非不关合也。
《网师园唐诗笺》:首二句有身羁夔府、日月如流之感。三、四喻己之漂泊,五、六慨己之不遇。
【其四】
《后村诗话》:公诗叙乱离,多百韵,或五十韵,或三十韵,惟此篇最简而切也。
《瀛奎律髓》:广德元年癸卯冬十月,、吐蕃入长安,代宗幸陕。安、史死久矣,而又有此事,故曰「奕棋」。然旨篇有云:「巫山巫峡气萧森」,即大历初诗也。
《杜臆》:遂及国家之变。则长安一破于禄山,再乱于朱泚,三陷于吐蕃,如奕棋之迭为胜负,而百年世事,有不胜悲者。
《姜斋诗话》:至若「故国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虚笼喝起,以下曲江、蓬莱、昆明、紫阁,皆所思者,此自《大雅》来。
《唐诗评选》:末句连下四首,为作提纲,章法奇绝。
《钱注杜诗》:肃宗收京已后,中外多故。公不以移官僻远,憋置君国之忧,殆欲以沧江遗老,奋袖屈指,覆定百年举棋之局,非徒悲伤晼晚,如昔人愿得人帝城而已。
《杜诗解》:「闻道」妙。不忍直言之也,也不敢遽信之也。二字贯全解。世事可悲,加「百年」二字妙。正见先生满肚真才实学,非腐儒呴吁腹诽迂论(「闻道长安」二句下)。「迟」上用「羽书」妙。羽书最急,而复迟迟,想见当时世事(「征西车马」句下)。「故国」下用「平居」字妙。我自思我之平居尔,岂敢于故国有所怨讪哉(「故国平居」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三、四紧承「似奕棋」,若如评语,则首句反无着落。冯舒:历看选家,自南宋以来,万历以上,不知何以只选此首?冯班:何以只选一首,好大胆!纪昀:八首取一、便减多少神采。此等去取,可谓庸妄至极!
《唐宋诗醇》:陈廷敬曰:末句犹云:「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目前。」此结本章以起下数章。
《读杜心解》:四章正写「望京华」,又是总领。为前后大关键。「奕棋」、「世事」不专指京师屡陷,观三、四,单以「第宅」、「衣冠」言可见……「故国思」缴本首之「长安」,应前首之「望京」,起前后之分写,通身锁钥。
《杜诗集评》:似极力言之,仍自悠然不尽。
《杜诗镜铨》:三、四言朝局之变更,五、六言边境之多事。当此时而穷老荒江,了无施其变化飞腾之术,此所以回忆故国,追念平居而不胜慨然也。
【其五】
《唐诗品汇》:刘云:律句有此,自觉雄浑(「西望瑶池」二句下)。
《唐诗评选》:无起无转无叙无收,平点生色。八风自从,律而不奸,真以古诗作律。后人不审此制,半为皎然老髡所误。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常吉曰:以下几诗,但追忆秦中之事,而故宫离黍之感,因寓其中:「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瞿塘峡口」(见「其六」),言明皇之事游乐;「昆明池水」(见「其七」),言明皇之事边功,而末但寓感慨之意。吴山民曰:起联皇居之壮。蒋一癸曰:因开宫扇,故识圣颜,有映带法。周明辅曰:只就实事赋出,沉壮温厚无不有。梅鼎祚曰:八首皆有大声响,余得「玉露」、「蓬莱」、「昆明」尔。
《杜臆》:极言玄宗当年丰亨豫大之时,享安富尊荣之盛。不言致乱,而乱萌于此。语若赞颂,而刺在言外。……家有丰考功《秋兴帖》写「蓬莱宫阙」诗,尾自注:「仙」(阙)误作「宫」,……盖下有「宫扇」,字复,宜作「仙」。
《唱经堂杜诗解》:「点」字妙。先生此时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一点耳,虽欲谏议,亦复何从(「几回青琐点朝班」句下)。
《钱注杜诗》: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尊严,而伤感则见于末句。
《杜诗详注》:陈泽州注:此诗前六句,是明皇时事;「一卧沧江」,是代宗时事;「青琐」「朝班」,是肃宗时事。前言天宝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联。他人为此,中间当有几许繁絮矣。……此章用对结,末二章亦然。卢德水疑上四用宫殿字太多。五、六,似早朝诗语。今按赋长安景事,自当以宫殿为首,所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也。公以布衣召见,感荷主知,故追忆入朝觐君之事,没齿不忘。若必全首俱说秋景,则笔下有「秋」,意中无「兴」矣。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
《围炉诗话》:此诗前六句皆是兴,结以赋出正意,与《吹笛》篇同体,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
《唐诗成法》:此思昔日之得觐天颜也。七开笔说今日,八合,方是追昔。
《网师园唐诗笺》:上半盛写宫阙之壮丽,三、四句写朝省之尊严。
《唐诗别裁》: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接函关,极言宫阙气象之盛,无讥刺意(「蓬莱宫阙」四句下)。追思长安全盛时,宫阙壮丽,朝省尊严,而末叹己之久违朝宁也。
《读杜心解》:五章以后,分写「望京华」。此溯宫阙朝仪之盛,首帝居也,而意却重在曾列朝班,是为「所思」之一。「沧江」带「夔」。「岁晚」本言「身老」,亦带映「秋」。
《杜诗集评》:吴农祥云:极刺时事而雄浑不觉。徐士新云:「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不若指贵妃为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是律绝中创调。
《杜诗镜铨》:此思长安宫阙之盛,而叹朝宁久违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转,笔力超劲。陈秋田云: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动荡,几于允迹可寻。吴瞻泰云:此处指拾遗移官事,只用虚括,他人当用几许繁絮矣。
【其六】
《唐诗品汇》:刘云:两句写幸蜀之怨,怀故京之思,不分远近,如将见其实焉(「花萼夹城」二句下)。刘云:对句耳!不足为雅丽(「珠帘绣柱」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孟庄曰:「入」字莫轻看,见自我致之。徐常吉曰:「歌舞地」今戎马场,「帝王都」今腥膻窟,公之意在言表。
《义门读书记》:倒起,变化。言我凝望之久,虽万里而遥,不啻与京华风烟相接。亦从「一卧沧江」来(「瞿塘峡口」二句下)。
《杜臆》:此章直承首章以来,乃结上生下,而仍归宿于故园之思也。
《唐诗评选》:揉碎乱点,掉尾孤行以显之。如万紫乘风,回飙一合。「接素秋」,妙在「素秋」二字止;此之外,不堪回首。
《杜诗解》: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入意外。先生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花萼夹城」二句下)。
《杜诗详注》:陈廷敬曰:此承上章,先宫殿而后池苑也;下继「昆明」二章,先内苑而及城外也。上下四章,皆前六句长安,后两句夔州,此章在中间,首句从「瞿塘」引端,下六则专言长安事。俱见章法变化。「帝王州」,又起下汉武帝。
《围炉诗话》:「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言两地极远,而秋怀是同,不忘魏阙也。故即叙长安事,而曰「花萼夹城通御气」,言此二地是圣驾所常游幸。而又曰「芙蓉小苑入边愁」,则转出兵乱矣。又曰「珠帘绣柱」不围人而「围黄鹄」,「锦缆牙樯」无人迹而「起白鸥」,则荒凉之极也,是以「可怜」。又叹关中自秦、汉至唐皆为帝都,而今乃至于此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此二句(「花萼夹城」一联)则谓之顺便成对,种种神奇,不可思议。勿但以工丽赏之。
《唐诗别裁》:此追叙长安失陷之由。城通御气,指敦伦勤政时;苑入边愁,即所云「渔阳鼙鼓动地来」。上言治,下言乱也。下追叙游幸之时,见盛衰无常,言外无穷猛省。
《读杜心解》:六章,就「曲江头」写「望京华」,为「所思」之二。此诗开口即带夔州,法变。「瞿峡」、「曲江」,相悬万里,次句钩锁有方,趁便嵌入「秋」字,何等筋节!中四,乃申写「曲江」之事变景象,末以嗟叹束之,总是一片身亲意想之神。
《杜诗镜铨》:吞吐意在言外(「回首可怜」二句下)。
《唐诗成法》:此首格奇。
《读杜诗说》:意本衰飒,而语特浓丽,犹下章「织女」、「石鲸」等句。
《网师园唐诗笺》:此思失陷后之长安。
《唐诗集评》:吴农祥云:本言《黍离》、《麦秀》之悲,乃反拟秦中富盛,立言最有含蓄。徐士新云,讥明皇之事远游误矣。
《杜诗言志》:叙次及于巡幸之地,而兼伤其变乱之所由生。……上言宫阙,则极其盛;此首言胜地,则带言其衰:此自文可见立言之有体。且得抒柚,饶有变化也。
《昭昧詹言》:他篇或末句结穴点「秋」字,或中间点「秋」字,此却易为起处,横空突入,又复错综入妙。「瞿唐」,己所在地;「曲江」,所思长安地,却将第二句回合入妙,点「秋」字,较「隔千里兮共明月」健漫悬绝。
《十八家诗钞》:张廉卿云:收句雄远奇妙,它人不能到。
【其七】
《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
《升庵诗话》:隋任希古《昆明池应制》诗:「回眺牵牛渚,激赏镂金川」,便见太平宴乐气象。今一变云:「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读之,则荒烟野草之悲,见于言外矣。
《西京杂记》:「太液池中有雕菰,紫箨绿节,凫雏雁子,唼喋其间。」……便见人物游嬉,官沼富贵。今一变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读之,则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则兵戈乱离之状俱见矣。杜诗之妙,在翻古语;《千家注》无有引此者,虽万家注何用哉?因悟杜诗之妙。
《木天禁语》:七言律诗篇法:……单抛:《秋兴》「昆明池水汉时功……江湖满地一渔翁」。
《艺苑卮言》:秾丽况切,借多平调,金石之声微乖耳。
《唐音癸签》:「昆明池水」前四语故自绝,奈颈联肥重,「坠粉红」,尤俗。
《唐诗归》:锺云:此诗不但取其雄壮,而取其深寂。锺云:中四语诵之,心魄谡谡(「织女机丝」四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杨慎曰:……杜诗之妙,在翻古语,此与《三百篇》「牂羊羵首」、「三星在昴」同,比之唐晚「乱杀平人不怕天」、「抽旗乱插死人堆」,岂但天壤之隔。周珽曰:风华韵郁静想其得力,不独以诗学擅富者。黄家鼎曰:写怨怀思,劲笔深情,言外自多余想。
《唐诗评选》:「旌旗」字入得分外光鲜。尾取藏锋极密,中有神力,人不可测。
《杜臆》:……且「织女」、「鲸鱼」、铺张伟丽,壮千载之观;「菰米」、「莲房」,物产丰饶,溥生民之利,予安能不思?乃剑阁危关,才通「鸟道」,欲归不得,而留滞峡中,「江湖满地」,而漂泊如「渔翁」,与前所见之「信宿泛泛」者何异?
《杜诗解》:「在眼中」妙。汉武武功,固灿然耳目,百代一日者也。三、四即承上昆明池景,而寓言所以不能比汉之意,织女机丝既虚,则杼柚已空;石鲸鳞甲方动,则强梁日炽。觉夜月空悬,秋风可畏,真是画影描风好手,不肯作唐突语磕时事也。
《钱注杜诗》:今人论唐七言长句,推老杜「昆明池水」为冠。实不解此诗所以佳。……余谓班、张以汉人叙汉事,铺陈名胜,故有「云汉」、「日月」之言(按形容昆明湖之宽广之词);公以唐人叙汉事,摩娑陈迹,故有「机丝」、「夜月」之词。此立言之体也。何谓彼颂繁华而此伤丧乱乎。「菰米」、「莲房」,补班、张铺叙所末见;「沉云」、「坠粉」、描画素秋景物,居然金碧粉本。……今谓「昆明」一章,紧承上章「秦中自古帝王州」一句而申言之,时则曰「汉时」,帝则曰「武帝」,「织女」、「石鲸」、「莲房」、「菰米」,金堤灵沼之遗迹,与戈船楼橹,并在眼中,而自伤其僻远而不得见也。于上章末句,尅指其来脉,则此中叙致,褶叠环锁,了然分明。如是而曰:七言长句果以此诗为首,知此老亦为点头矣。末二句正写所思之况,「关塞极天」,这非风烟万里;「满地一渔翁」,即「信宿」「泛泛」之渔人耳。上下俯仰,亦在眼中,谓公自指一渔翁则陋。
《杜诗详注》:末联:陈廷敬曰:「关塞」,即「塞上风云」;「江」即「江间波浪」,带言湖者,地势接近,指赴荆南也。公诗「天入沧浪一钓舟」、「欲把钓杆终远去」,皆以「浼翁」自比。范季随《陵阳室中语》曰:少陵七律诗,卒章有时而对,然语意皆收结之词。今人学之,于诗尾作一景联,一篇之意,无所归宿,非诗法也。
《读杜心解》:就「昆明池」写「望京华」,次武事也。为所思之三。……三、四切「昆明」傅彩;五、六,从「池水」抽思,一景分作两层写。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十二实字,只着二活字作眼,雄丽生动,遂成一悲壮名句。五、六自「菰米」、「莲房」相属字外,一不现成,逐字琢叠,吟安定竭工力,成兹郁语,如见盘错。岂容可几?评:菰米沉黑,莲房坠红,即景言情,乱离无人之状,宛然在目。
《杜诗言志》:此第七首,因上文「自古帝王」之语,遂引汉武以为明皇之比。……末—语言天下大势坏乱已极,忧之者唯己一人也。此一首追咎明皇喜事开边,而宠贼臣之过也。
《昭昧詹言》:中四句分写两大景,两细景,收句结穴归宿,言己落江湖,远望弗及,气激于中,横放于外,喷薄而出,却用倒煞,所谓文法高妙也。沉着悲壮,色色俱绝。此「渔翁」,公自谓,乃本篇结穴。《笺》乃谓指「信宿」之「渔人」,成何文理!此借汉思唐,以昆明迹本于武帝也,《笺》乃以为思古长安,可谓说梦。
【其八】
《古今诗话》:杜子美诗云:「红(「香」一作「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语反而意奇。退之诗云:「舞鉴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理。
《诗学禁脔》:错综句法,不错综则不成文章。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余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错综之也。
《唐诗品汇》:刘云:语有悲慨可念(「香稻啄余」二句下)。刘云:甚有风韵,「春」字又胜(「佳人拾翠」二句下)。
《诗薮》:七言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字中化境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次联撰句巧致,装点得法,《诗话》谓语反而意奇。退之「舞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效此体。要知此句法,必熟练始得,否则不无伤雕病雅之累也。故王元美有曰:「倒插句非老杜不能」,正谓不易臻化耳。此妙在「啄余」、「栖老」二字。」
《杜臆》:地产香稻,鹦鹉食之有徐;林茂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此诗止「仙侣同舟」一语涉渼陂,而《演义》云:「专为渼陂而作」,误甚。「香稻」二句,所重不在「鹦鹉」、「风凰」,非故颠倒其语,文势自应如此(「香稻啄余」二句下)。
《唐诗评选》:一直盈下。八首中,此作最为佳境。为不忘乃祖,俗论不谓然。
《而庵说唐诗》:「佳人」句娟秀明媚,不知其为少陵笔,如千年老树挺一新枝。吾尝论文人之笔,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如百岁老人有婴儿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烂然也。今于公益信(「佳人拾翠」二句下)。八首中独此一句苦,若非此首上七句追来,亦不见此句之苦也。此首又是先生自画咏《秋兴》小像也(「白头吟望」句下)。
《义门读书记》:安溪云:稻余鹦粒时梧老凤枝,佳人拾翠,仙侣移棹,皆因当年景物起兴,隐寓宠禄之多而贤士远去,妖幸之惑而高人遁迹也。末联入己事,宛与此意凑泊。按:师说更浑融,亦表里俱彻也。
《唐诗别裁》:此章追叙交游,一结并收拾八章,所谓「故园心」、「望京华」者,一付之苦吟怅望而已。
《读杜心解》:卒章之在「京华」,无专指,于前三章外,别为一例。此则明收入自身游赏诸处,所谓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此《秋兴》之所为作也,为八诗大结局。……「彩笔」句,七字承转,通体灵动。
《杜诗镜铨》:此首复借春景作反映(「佳人拾翠」句下)。陈注:此「望」字与「望京华」相应,既「望」而又「低垂」,并不能望矣。「笔干气象」,昔何其壮;头白低垂,今何其意?诗此至声泪俱尽,故遂终焉。俞云:用作诗意总结,并八篇俱缴住,真大家手笔(「彩笔昔曾」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章法,结法亦同前篇,中联亦关吟琢,特用跳脱之笔。评:第二,隽句。末语乃极沈郁。
《唐诗成法》:此思昆吾诸处之游也。一、二出诸处地名,三、四者处所见之景物,五、六诸处之游人,七昔游,结后四首,八「吟望」,结前四首,章法井然。
《杜诗集评》:吴农祥云:三、四浓艳,五、六流逸。结本「今望」,非「吟望」,是对法体,当从。
总评
《唐诗援》:王阮亭曰:《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快,其有安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富其中。徐而味之,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寇盗交兵,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宗子发曰:《秋兴》诸作,调极铿锵而能沈实,词极工丽而尤耸拔,格极雄浑而兼蕴藉,词人之能事毕矣,在此体中可称神境。乃世犹有訾议此八首者,正昌黎所谓「群儿愚」也。
《唐诗归》:锺云:《秋兴》偶然八首耳,非必于八也。今人诗拟《秋兴》已非矣,况舍其所为秋兴,而专取盈于八首乎?胸中有八首,便无复秋兴矣。杜至处不在《秋兴》,《秋兴》至处亦非八首也。
《唐诗训解》:《秋兴》八首是杜律中最有力量者,其声响自别。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
《杜臆》:《秋兴》八章,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唐诗评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体尽失矣,选诗者之贼不小。
《杜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