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浣溪沙 ·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诗集

注解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上党」,明吴讷钞本误作「路州」,《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潞州」。
梅庭老:龙榆生笺:「未详。」
学官:州学教授,掌地方文教,职不显。
三吴:龙榆生笺:「《指掌图》:『以苏、常、湖为三吴。』《图经》:『汉高祖得天下,分会稽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
弹铗:龙榆生笺引《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传》:「初,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
「上党从来天下脊」句:龙榆生笺:「《汉书·地理志》:『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有上党关。』《史记·张仪传》:『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捲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索隐》:『常山于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
鲁连书:龙榆生笺引《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传》:「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 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此句谓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鲁连书,意劝梅庭老安于学官,勿生建奇功之念。

简介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是宋代文学家苏東坡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今山西长治)任学官,東坡便写了这首词送他。《浣溪沙》词调,東坡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远大,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评价

暂无内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