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风流子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诗集

注解

木叶:即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世常以此写秋景,兼写乡思。亭皋:水边平地。
重阳:即阴历九月九日;古时风俗,人们常在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有亲友在外,届时不免互相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送远方的亲人过冬。李太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沈詹事《独不见》亦云:「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庾肠:即庾开府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庾信本为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因出使西魏被留,羁旅北地,故常思念祖国和家乡。其《哀江南赋》序云:「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潘鬓:即潘安仁的斑鬓。潘安仁为西晋文学家,貌美而早衰,其《秋兴赋·序》云:「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为中年鬓发斑白的代词。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
「谩簪黄菊,花也应羞」句:黄菊乃重阳典俗,「菊花须插满头归」。漫不经心地簪菊花,花也应感到羞。这是反衬乡愁之意。
楚天:南方的天空。
白蘋:水中浮草名。
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
南浦:指分别的地方:南朝梁·江文通《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香笺:即美好的书札;
锦字:织锦上的字,指女子给丈夫的书信。晋代窦滔以罪徙流沙,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织绵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后世常以此指妻子寄书丈夫,表达相思之情。
碧云离合:出自南朝梁·江文通《拟汤惠休怨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青鸟: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世常以此指传信的使者。据《汉武故事》,西王母曾令青鸟传书。 

简介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是北宋文学家张耒的词作。全词以景蕴情,精微细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苦闲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上阕起首一句,点明地点、时令,流露出思乡之意。过阕点明所思之人为「玉容」——思妇,揭示词旨所在。「香笺」四句,写游子对闺中人的怀想。接下来四句,转以想像之笔,设想妻子怀念游子时的痛苦情状,表达了游子对妻子深挚的爱情和痛苦的思恋。结尾两句,以质语收束全篇,言相思至极,欲说还休。

佳句

  •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 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
  • 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 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

翻译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平地上,重阳节近了,又到了捣寒衣的秋天。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白发生于两鬓,即便随意地将菊花插在头上,花也应该感到被羞辱了吧。天色已晚,(我极目远望)直望到白苹烟尽之处,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芳草脉脉含情,夕阳寂寂无语,大雁横在南浦上,人则斜倚西楼。
不知你是否安好?书信和题诗,因两地相隔遥遥而无法见寄。只能空白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青鸟在其中隐现。你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两叶柳眉,怎能禁得起闲愁呢?情到不能言说之处,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评价

《餐樱庑词话》评此词云:张文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景语亦复寻常,惟用过拍,即此顿住,便觉老发浑成。换头:「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香笺」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风前」四句,深婉入情,为之补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盖至是不能用质语为结束矣。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