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踏莎行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敧,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诗集

注解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
深沉:深邃隐蔽。北宋梅尧臣《邃隐堂》诗:“华宇何深沉,但闻列图籍。”
帘钩:卷挂帘帷的钩子。唐王昌龄《青楼怨》诗:“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宝筝:筝的美称。拈:原指手指捏取、搓搽东西。这里指弹筝时的捻、拢、挑等手法。唐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诗:“戏拈秃笔扫骅骝,散见麒麟出东壁。”得: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后,表示行为的实现。可灵活译出。唐聂夷中《咏田家》诗:“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雁:雁柱,指筝面承弦的柱,排列如雁行。雁柱的作用是调整音高。两宋之交的吕渭老《薄悻》词:“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
篆(zhuàn)香:是用香末盘绕成盘曲状的炉香。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满庭芳》词:“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消:同“销”,耗费。山:指屏风中所画的山。五代前蜀牛峤《菩萨蛮》词:“画屏山几重,窗寒天欲曙。”空:徒然,无效果。唐李白《菩萨蛮》词:“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钗凤:指饰有凤形的头钗。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唐李洞《赠入内供奉僧》诗:“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欹(qī):斜,倾侧。
鬓(bìn)蝉:即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亦借指妇女。南朝梁萧绎《登颜园故阁》诗:“妆成理蝉鬓,笑罢敛蛾眉。”
残红:落花。这里借指憔悴人脸上残留的脂粉。立:副词。立刻,立即。唐周繇《送边上从事》诗:“提笔男儿事,功名立可夸。”褪:减色,颜色变淡。南宋陈允平《恋绣衾》词:“缃桃红浅柳褪黄,燕初来,宫漏渐长。”
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传为古蜀帝所化,其叫声若“行不得也哥哥”,人们认为有催归的意思。
等闲:随便,轻易。唐白居易《新昌新居》诗:“等闲栽树木,随分占风烟。”三春:旧指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东汉班固《终南山赋》文:“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尽:终止。

简介

《踏莎行·院落深沉》是南宋词人洪迈创作的一首词闺妇怀远之词。上片通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暗示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感。下片刻画人物,揭示闺妇为伤春怀远所苦的悲凉心情。小词含蓄蕴藉,读来饶有韵味。

佳句

  •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 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翻译

夜晚的院落幽深隐蔽,池塘寂清谧静。我睡不着觉,把窗帘卷挂在帘钩上,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梨花的花影。手指拢住筝弦,黑暗中筝面的雁柱也摸不到,音调也调不准。香炉中的盘香耗尽,懒得去添香料,身处屏风旁也徒然感觉到室内的寒凉。
凤形的头钗倾侧在头发的一边,蝉形的鬓发发式零乱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

评价

天水师范学院教授李济阻:洪迈这阕《踏莎行》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作者的本意,完全是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情态显现出来的,因此算得上一首善达言外之意的好作品。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