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水龙吟 · 落叶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诗集

注解

水龙吟:词牌名,姜夔词注「无射商」,俗名越调。双调一百二字,上阕十一句四仄韵,下阕十一句五仄韵。
晓霜:早上的霜露。
著:附著。
望中:视野之中。
故国:指南宋故地。
萧萧渐积:化用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萧萧,草木摇落之声。
纷纷犹坠:意谓落叶片片飘坠。化用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坠叶飘香砌」之句。
门荒径悄:意谓落叶掩埋了门庭路径,一片荒凉寂静。
渭水风生:化用贾岛、周邦彦诗词写落叶。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宋·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婉转。」
洞庭波起:化用战国楚·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描写落叶。
秋杪(miǎo):暮秋,秋末。杪,树梢。引申为时月的末尾。
重(chóng)崖半没(mò):写山中落叶堆积,万木凋零的情状。
尽出:全是。
题红:指红叶题诗事。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题红怨》:「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愿衰悴,不备掖庭。常书落叶,随御水而流,云:『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况著作闻而和之。既达宸聪,遣出禁内者不少,或有五使之号焉。和曰:『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睹红叶而吁怨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无不讶焉。诗曰:『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杳杳(yǎo):幽远貌。
宫沟:皇宫之逆沟。
螀(jiāng):蝉的一种。
飞鸿:指鸿雁。
乱影翻窗:树叶乱落于窗前。
碎声:此指落叶之声。
砌:台阶。
吾庐:我的家。
甚:何。
只应:只是。
满庭谁扫:意谓无人扫落叶。唐·白居易《长恨歌》有「落叶满阶红不扫」之句。

简介

暮秋天气,严霜始降,草木黄落。在诸多文人笔下,落叶与时移物换、荣枯摇落同存长在,故而睹落叶而悲秋,因悲秋而伤情。通过描写这种境界,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上阕写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
「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晨晓寒霜,把昔日青葱繁茂的林木笼罩。词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无限心事,隐藏其中,点明作者主旨。
「故国凄凉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将「凄凉」落到实处,上阕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使言辞虽简,但寓意深刻而丰富。「萧萧渐积」这里借指落叶,实暗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诗意。「纷纷犹坠」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句意相似。「渭水风生」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诗意。「洞庭波起」则借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诗意。这几个典故是独立的,因紧扣落叶,便有了内在联系,毫无游离之感,而且补足了上句「故国凄凉早」。接下来,笔锋一转,用「想」作领字,领「重崖」以下四句。「半没」是因落叶堆积。「无人到」则是落叶阻挡了行程。这四句从词意上又进一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陈廷焯分析此词,推断「重厓」或即指宋亡时陆秀夫负帝昺赴海自杀的厓山(在今广东新会),以此词写时南宋则亡,则或有此意。
上阕着力于写景,下阕转而抒情。「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这一典故运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说明象从前那样宫女题红之事已不再见,借故宫的冷落暗寓朝代更迭。前两句为虚写,「啼螀未歇」以下六句则是实写。螿即寒蝉。近处,寒蝉凄吟;远处,飞鸿哀鸣。蝉吟鸿鸣正衬出词人难耐之痛楚。词人此时心绪烦乱哀感涌流,但词人却以「此时怀抱」四字一笔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乱影」返回写眼前之秋景秋情。回步屋内,独坐客舍,秋夜寂静,又见无数黄叶乱落窗前,听见落叶之声敲打台阶。无尽无休,词人已无计可以避开秋声。和上阕「纷纷」二字相呼应,以「碎」字形容落叶之声,意新句秀。「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了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
《四溟诗话》说:「结句如撞鐘,清音有馀。」结句到位,确能产生馀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词人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
王孙是宋末元初人。宋亡后虽再仕元朝,但他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仍是深沉的故国之思。
陈廷焯在《词则》中云:「其有慨于崖山乎?」据史料记载,宋端宗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不慎落入海中而受惊吓,又目睹一直保护自己的亲密大臣江万载为救自己被狂风海浪吞没,惊病交加而死。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江万载之子江钲于同月在冈州拥立为帝,史称宋少帝。五月,宋少帝改年号为「祥兴」,六月,迁居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九月,将宋端宗葬于崖山。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陆秀夫与宋少帝一同投海殉国。又据詹安泰考证,「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三句指明了宋少帝未投海,而「望吾庐何处」句则说明此词为杭州陷落后,宋军于崖山死守时作,也就是说此词应作于祥兴元年至二年之间。
此篇咏落叶之词,以落叶为契机,「以故国凄凉早」为意脉,驰骋神思,虚境实写,融景入情,故而句句写落叶,却句句是故国之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词人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佳句

  •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

翻译

早上的霜露刚刚附着在青绿的树林上,视野中故国也早是一片凄凉之景。地上的落叶渐渐积累,树上的叶子也纷纷欲坠落,门前荒芜,路径悄悄。渭水秋风起,洞庭湖波涌,几次暮秋了。想来重重叠叠的山上已经落满树叶,千峰尽是万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没有人可以到。
从前题红之事已不再见,顺着官沟而上,暗流空绕。蝉啼叫还没有停歇,鸿雁欲过,此时的怀抱是悲伤的。树叶杂乱地落于窗前,落叶掉落在台阶上发出声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处。只是今夜,满庭的落叶谁来扫。

评价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词则》:笔意幽冷,寒芒刺骨。其有慨于崖山乎?结语寂寞。
近代词论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见落叶而伤秋,词人每有此感。但碧山忠爱于忱,出于不容己,故词中“宫沟”、“故国”,触处生悲。“渭水”、“洞庭”句引乱愁于无次,“山路无人”句叹劫后之萧条。下阕因落叶而动乡思,断燕残螀,同其凄韵。此词“洞庭”七句及“前度”以下五句颇警动。
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起从未落叶说,是题前著笔。
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水龙吟·落叶》,构思与其他咏物词有所不同……这首咏落叶的《水龙吟》则是从整个国家的灭亡来抒写这万叶萧疏,飘摇零落的现实。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常国武《读〈花外集〉卮言》:例如《水龙吟·落叶》,上片先写自北向南的广大地域中秋末之凄凉景象,由此引发故乡之思,然后再具体描写入夜之后旅寓“乱影翻窗,碎声敲砌”的孤苦情景,而以“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作结,点出怀乡之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筱芸《碧山词研究》:从此词的时间脉络看,词人客舍怀乡(故国又有故乡之指)是实,其意绪氛围体验是虚,却隐实就虚—着意层层渲染其“故国凄凉”之思和身世飘零欲归不得之叹。这种不得而悲,“故国凄凉”、纵归更悲的悲苦情境和意绪氛围,以及层层往复勾勒烘染的沉郁之势,使其超脱羁旅愁怀的实境层次,而具有传达词人所处时代情境和意绪氛围的径曲势远、由此及彼的艺术张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员谢桃坊《宋词概论》:此词比其馀的咏物词有更为浓厚的抒情气氛,从结句可知,它是词人在异乡之夜见落叶而怀念故乡的。情绪黯淡而凄苦,在想望中,故园秋风落叶,荒凉寂寞,词的过片用红叶题诗的故事,借以抒写往事不堪回首之意。秋夜的啼滥、哀鸿、枯叶的乱影、叶飘的细碎声响,它们都恰与词人的情绪相应,因而更思念故山了。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