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国风 · 曹风 · 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诗集

注解

鸤(shī)鸠(jiū):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孵化。
其子七:旧说布谷鸟有七子,早晨喂食从头到尾,下午喂食从尾到头,始终均平如一。
淑人:善人。
仪:容颜仪态。一:始终如一。
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朱熹《诗集传》:“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
带:大带,缠在腰间,两头垂下。伊:语助词,相当于维,是。
弁(biàn):皮帽。骐(qí):青黑色的马。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棘:酸枣树。
忒(tè):偏差,差错。
正:长,领导,指榜样。一说纠正。闻一多《风诗类钞》:“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为此四国之法则。”
榛(zhēn):丛生的树,树丛。
胡:何。朱熹《诗集传》:“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

简介

《国风·曹风·鸤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多以为这是一首赞美淑人君子德行的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第一、二章颂扬“仪”之体,即“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第三、四章颂扬“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各章都以鸤鸠及其子起兴,然后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既切题旨又意味深长。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布谷筑巢桑树上,养育许多小小鸟。贤明高尚的君子,仪容始终最美好。仪容始终最美好,内心坚定有节操。
布谷筑巢桑树上,小鸟嬉闹在梅枝。贤明高尚的君子,腰间大带系素丝。腰间大带系素丝,头上帽儿黑皮饰。
布谷筑巢桑树上,小鸟欢叫酸枣间。贤明高尚的君子,仪容如一不改变。仪容如一不改变,各国学习好标杆。
布谷筑巢桑树上,小鸟欢叫榛树间。贤明高尚的君子,全国民众好长官。全国民众好长官,祝他长寿万万年。

评价

宋代朱熹《诗集传》:“兴也。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故言鸤鸠在桑,则其子七矣。淑人君子,则其仪一矣。其仪一,则心如结矣。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陈氏曰: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岂固为是拘拘者哉?盖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以由其威仪一于外,而心如结于内者,从可知也。”“(二章)兴也。鸤鸠常言在桑,其子每章异木,子自飞去,母常不移也。言鸤鸠在桑,则其子大梅矣。淑人君子,则其带伊丝矣。其带伊丝,则其弁伊骐矣。言有常度,不差忒也。”“(三章)有常度而其心一,故仪不忒。仪不忒,则足以正四国矣。大学传曰:其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四章)仪不忒,故能正国人。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诗中纯美无刺意。”“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后人因曹君失德而追怀其先公之德之纯以刺之。”“(四章眉评)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