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国风 · 秦风 · 权舆

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于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诗集

注解

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于(wū):叹词。
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尔雅》:“握,具也。”渠渠:丰盛。《广雅》:“渠渠,盛也。”
于嗟乎:悲叹声。
承:继承。
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毛传:“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诗集传》:“四簋,礼食之盛也。”

简介

《国风·秦风·权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通过礼饩今昔薄厚悬殊,刺秦君养士不终。全诗二章,每章五句,二章结构相同,在反复咏叹中作强烈的对比。

佳句

暂无内容

翻译

唉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
呜呼哉!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评价

宋代朱熹《诗集传》:“汉楚元王敬礼申公、白公、穆生。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尝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遂称疾。申公、白公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欤?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亦此诗之意也。”“此言其君,始有渠渠之夏屋,以待贤者,而其后礼意浸衰,供意浸薄,至于贤者,每依食无余,于是叹之,言不能继其始也。”
清代魏源《诗古微》:“《权舆》诗人其冯谖之流乎。”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贤者去就,只争礼貌间耳。而此诗所较,不过区区安居恐非贤者志也。然孟子不云乎:“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是诗之作,亦犹是哉!盖贤者每欲微罪行,不欲为苟去,恐彰君过耳,康公之失,当不止是故,贤者借是乘几而作也。不然,食至无余,而且不饱,康公礼貌纵衰,何至此极耶?”
清代陈继揆《读诗臆补》:“秦上首功,简贤弃士。《权舆》一诗,其逐客坑儒之渐欤?楚穆生因礼酒不设而去。唐明皇时,薛令之为东宫诗曰:‘朝日上团圆,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捥,羹稀箸易宽。’遂去。两贤其得诗人《权舆》之旨者!”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