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诗集

注解

长(zhǎng):生长。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jùn):疏通,挖深。
思国之安:一作“思国之治”。
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一作“具谗邪”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佳句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巧索,其可忽乎!
  •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乐磐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恐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评价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徵传》:史臣曰:臣尝读汉史《刘更生传》,见其上书论王氏擅权,恐移运祚,汉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极言而不顾祸患,何匡益忠荩也如此!当更生时,谏者甚多。如谷永、杨兴之上言,图为奸利,与贼臣为向导;梅福、王吉之言,虽近古道,未切事情。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眺,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评解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如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