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女冠子二首

【其一】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其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诗集

注解

女冠子:词牌名。女冠即女道士,此调最初是咏女道士的,故以此名之。原为唐教坊曲名。小令始于温庭筠,长调始于柳永。《乐章集》“淡烟飘薄”词注“仙吕调”,“断烟残雨”词注“大石调”。元高拭词注“黄钟宫”。柳永词一名《女冠子慢》。
佯低面:假装着低下脸。
敛眉:皱眉头。
魂已断:即“魂销”。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柳叶眉:如柳叶之细眉,这里以“眉”借代为“面”,亦是“低面”的意思。
依依:恋恋不舍的样子。
胜:尽。

简介

《女冠子二首》是唐末词人韦庄的组词作品。
第一首词上片追忆“去年今日”与情人临别时的情事,下片写自从别后的相思苦况;
第二首词记述了一对恋人离别之后在梦中相见的情景,前七句写梦中之欢,后两句写梦后之悲。
这两首词情感深挚,脉络分明,语言质朴率真,格调低沉哀惋,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关于韦庄《女冠子二首》的本事背景,学术界意见有很多分歧。杨湜《古今词话》说:“(韦)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王)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之。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见《花草粹编》卷三引)因而有人认为《女冠子二首》也是“思姬”之作,如吴世昌认为是“忆故姬之作”(《词林新话》),华钟彦认为是“为怀念宠姬而作”(《花间集注》)。但也有人认为“思姬”的说法证据还不够充分。

佳句

  •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翻译

其一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
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其二
昨天深夜,你出现在我的梦里。我们说了好多话。你依然像从前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看上去好像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该走时却又依依不舍。醒来才知道只是个梦,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评价

总评
明代汤显祖:直书情绪,怨而不怒,《骚》《雅》之遗也。但嫌与题义稍远,类今日之博士家言。(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近代刘永济:此二首乃追念其宠姬之词。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近代李冰若:韦相《女冠子》“四月十七”一首,描摹情景,使人怊怅。而“昨夜夜半”一首稍为不及,以结句意尽故也。若士谓与题意稍远,实为胶柱之见。唐词不尽本题意,何足为病。(《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近代詹安泰:妙语生成,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而款款深情,自然流露出来……这二首应该是同时写的,前首由作别时的情态写到别后的难堪,“空有梦相随”;后者紧接着由“梦相随”的情态写到梦觉后的难堪,“不胜悲”。线索分明,结构严谨。前首的“忍泪”两句和后首的“半羞”两句,从形象的精细刻画中来展现出无比深切的爱情,尤其具有十分动人的感染力。(《詹安泰词学论稿》)

其一
明代徐士俊:冲口而出,不假妆砌。(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
明代沈际飞:月知不知都妙。(《草堂诗余别集》)
清代陈廷焯:起得洒落。“忍泪”十字,真写得出。(《云韶集》)
清代王闿运:不知得妙,梦随乃知耳。若先知那得有梦?惟有月知,则常语矣。(《湘绮楼词选》)

其二
近代唐圭璋:此首通篇记梦境,一气赶下。梦中言语,情态皆真切生动。著末一句翻腾,将梦境点明,凝重而沉痛。韦词结句多畅发尽致,与温词之多含蓄者不同。(《唐宋词简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