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苏幕遮 · 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诗集

注解

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墅:田庐、圃墅。
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王孙:贵族公子。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简介

《苏幕遮·草》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词作。此词上阕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阕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阕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佳句

  •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翻译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评价

宋·吴虑臣《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咏草词〉》:梅圣兪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兪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清·王静安《人间词话》:人知和靖《点绛唇》、圣兪《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