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内容,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

故洛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诗集

暂无内容

注解

故洛城:一作“登洛阳故城”。
黍:糜子。子实去皮后为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饼。
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禾黍(shǔ)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蒿(hāo):一种野草,此处泛指野草。
劳:辛劳。
市朝:争名夺利的场所。
山势:指北山。
堞(dié):城上小墙,即女墙。
壕(háo):城下小池。
缑(gōu)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多指修道成仙之处。唐·崔湜《寄天台司马先生》诗:“何年缑岭上,一谢洛阳城。”
登仙子:指王子乔。
笙(shēng):一种乐器。
碧桃:原指传说中西王母给汉武帝的仙桃。此指传说中仙人吃的仙果。

简介

《故洛城》是唐代诗人许浑所写的一首七律。此诗首联描写登上洛阳城的所见所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表现,点出诗题的“故”字;颔联通过写洛阳城古今的变化和人世的变迁,揭示富贵不能长久、权势不能永存的历史规律;颈联中诗人的视线又转回眼前,描写暮色笼罩下的洛阳城;尾联诗人用神话传说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无奈,并进行追古伤今的理性思考。全诗写得含蓄而深沉,运思开阔,语言富有表现力,但情调感伤,意境苍凉,文辞精致而骨力卑弱。

佳句

  •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翻译

禾黍成行地上半是野蒿,古人修此城哪顾上辛劳。
洛水东去街市随之改变,邙山北来残存宫殿高高。
暮云中寒鸦鼓噪落墙上,寒雨下大雁迷途躲空壕。
可惜缑岭成仙的太子晋,还在吹笙醉心于碧仙桃。

评价

《桐江诗话》: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谓如《洛中怀古》诗云:“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若其他诗无“水”字,则此句券无愧于作者。
《唐诗品汇·七律叙目》: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问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用晦之《凌歊台》、《洛阳城》、《骊山》、《金陵》诸篇,与乎蕴灵之《氏洲》、《咸阳》、《邺都》等作,其今古废兴,山河陈迹、凄凉感慨之意,读之可为一唱而三叹矣。三子(按另一为李商隐)者虽不足以鸣乎大雅之音,亦变风之得其正者矣。
《批点唐音》:此篇无大疵病,只是粗浅硬,不优游、不知者以为雄健。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若云昔人城此,岂知今日?其辞便大径露。今只云“岂知劳”,彼唯不知今日,故不自以为劳也。便得无数含咀不尽:哭昔人亦有,笑昔人亦有;吊昔人亦有,戒后人亦有。三四便承“城此”“此”字,水声山势,是登者瞪目的睹。市朝宫殿,是登者冥心所会。虚实离即之外,真是绝世妙文(首四句下)。上“市朝”、“宫殿”,俱从故城周遭虚写。此“古堞”、“空壕”,方实写故城也。“鸦噪”、“雁迷”,妙!将谓写满眼纷纷,却正写空无一人。七,“可怜”字,满怀欲说仍住,却反接一缑岭仙人,曰“独自吹笙”,绝世妙文,同馀子听得临摹乎(末四句下)!
《唐诗鼓吹笺注》:于极感慨中却又写得极艳丽、真绝妙文章也。
《唐诗鼓吹评注》:鸦归古堞,雁下空壕,此景凄凉,能忘伤感哉!此地唯缑山仙子,吹笙上登,至今千年后,犹自食碧桃而醉,为可乐也。人胡不思学仙哉!
《五朝诗善鸣集》:不落一实迹字面,结意更高。
《唐诗摘钞》:起手劈空,托出“故”字……三四“市朝”曰“变”,却是实有;“宫殿”曰“高”,却是已无,市朝、宫殿是带写,五六复折人本题。七八不言人世之可哀,止言仙家之可乐,是谓妙于立言。不因人世短促,故羡仙家长生。不言羡,反言“怜”,是谓反言见意。晚唐七律结法之妙,独“天子时清”及比二语。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律》:通首筋节,全在次句……先写荒景,倒落此句,笔势矫健。三承一言,自来天运,定有变迁;四承二言,若论地形,居然据胜:亦是一低一昂之笔,矫健之离。五六再写目前荒凉之状,与首句不同;首句是乍见,此二句是久而后见者也。一结忽然掉开,欲其长久不变,除非学道登仙。
《唐宋诗举要》:用晦览古之作,后人多病其落套。此作风格独高,胜于他作。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