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棠诗社

  • 推荐
  •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不限

  • 上古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南北朝

  •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辽

  • 宋

  • 金

  • 元

  • 明

  • 清

  • 当代

Logo海棠诗社

海棠诗社,古诗词的数字桃源

GitHubGitHubTwitterX (Twitter)DiscordEmail
Built withLogo of MkSaaSMkSaaS
网站导航
  • 诗词推荐
  • 诗文检索
  • 作者检索
  • 名句检索
热门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给孩子的诗
热门作者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李清照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服务条款
© 2025 海棠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新觉罗·弘昼[清]

爱新觉罗·弘昼(1711-1770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雍正帝第五子,清高宗弘历之弟,母为纯懿皇贵妃耿氏。 雍正十一年(1733年),晋封为和硕和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协同弘历、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乾隆帝登基之后,弘昼倚仗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历任正白旗满洲都统,迁镶黄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充玉碟馆总裁,升为议政大臣,管理正黄旗觉罗学事务。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弘昼逝世,予谥为恭。

沈轶刘[当代]

吴绍烈[当代]

张云敖[清]

清代诗人。

夏仁虎[清]

夏仁虎,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他兄弟五人,即夏仁溥、夏仁澍、夏仁析、夏仁虎、夏仁师,排行老四,乡人成其为“夏四先生”。夏仁虎自幼聪慧,在兄弟五人中,以他的学问事业最为突出。清朝戊戌变法那年(1898年),25岁的夏仁虎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开始了他整整30年的官宦生涯。他是晚清的秀才、拔贡、举人,刑部、商部、邮传部的小京官。辛亥革命后,他先后在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为官,并成为国会议员。张作霖入关后,夏仁虎先后担任国务院的政务处长、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北洋政府作鸟兽散。1929年,时年55岁的夏仁虎弃官归隐,专事著书和讲学,担任了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妄图拉拢他,他毅然拒绝的日寇的利诱,保持了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晚年的夏仁虎尽管双目失明,仍然笔耕不辍,直到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夏仁虎和妻子张玉贞有八子一女,其中第六子夏承楹的妻子便是伟大的女性作家林海音。

沈伯文[宋]

赵一曼[当代]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历任中共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与日伪作战时受伤被俘。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杀害。2009年9月10日,赵一曼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陈衡恪[当代]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1]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张充和[当代]

沈韬文[五代十国]

五代湖州乌程人。仕吴越。初为钱镠元帅府典谒,参划军务,多有裨益。累官左卫上将军,改湖州刺史。性介洁,好读书,为政有清名。

冯友兰[当代]

珠帘秀 [元]

珠帘秀,字、号、出生地及生平均不详,中国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歌妓 。《青楼集》说“歌儿珠帘秀,姓朱氏 ,姿容姝丽,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颇推重之。”可见她在元杂剧演员中的地位,元代后辈艺人尊称她为“朱娘娘”。珠帘秀与元曲作家有很好的交情,诸如关汉卿、胡祗遹、卢挚、冯子振、王涧秋等相互常有词曲赠答。关汉卿曾这样形容她“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又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珠帘秀现存小令一首、套数一套。其曲作语言流转而自然,传情执着而纯真。曾一度在扬州献艺,后来嫁与钱塘道士洪丹谷,晚年流落并终于杭州。

詹安泰[当代]

詹安泰(1902-1967),字祝南,号无庵,广东饶平(今广东省饶平县)人,著名词学家,尤精研于宋词,斋号漱宋室。求学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于国立广东大学(后改名国立中山大学)。任教于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有《无庵词》、《花外集笺注》、《李璟李煜词》、《姜词笺释》、《碧山词笺證》、《宋词散论》、《詹安泰词学论稿》等。

邓潜[当代]

清广州人。广州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道光二十一年英军侵扰三家店时,潜率众持棍、锤与英军奋战。继又与三元里群众联合抗英。

聂绀弩[当代]

缪钺[当代]

缪钺,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公元1904年12月6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北京大学文科肄业。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95年1月6日逝世于成都。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文史结合、博通与专精相结合,在魏晋南北朝史学与文学、唐宋文学、诗学、词学、古籍整理、中国古代思想史等领域均有建树。著有《元遗山年谱汇纂》、《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冰茧庵丛稿》、《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等,主编《三国志选注》和《三国志导读》,与叶嘉莹教授合著《灵谿词说》和《词学古今谈》,发表论文一百二十馀篇,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

吴淑真[宋]

甄宓[三国]

甄宓(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为一绝世美女。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曹睿(即魏明帝)和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后明帝即位,追封她为“文昭皇后”,并为她重修坟墓。

孟彦深[唐]

唐人,字士源。玄宗天宝二年登进士第。天宝末任武昌令,与元结有诗酬答。代宗永泰初,曾与孟云卿等客游吴地。

房琯[唐]

唐河南人,字次律。房融子。初以荫补弘文生。玄宗开元中为校书郎。举堪任县令科,授卢氏令。有治名。玄宗幸蜀,琯驰至普安郡谒帝,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肃宗立,诏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会诸军收复长安。琯自将中军,用春秋车战法,大败于咸阳,帝宥之。所昵乐工董廷兰纳贿,帝因震怒,罢为太子少师。终刑部尚书。

许慎[汉]

许慎,字叔重,汉族,著名学者。汉帝国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 ,许慎倾尽毕生精力,从事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最经心之作,前後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後人尊称他为“字圣”。因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所著除《说文解字》外,尚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薛凝波[清]

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其词清丽婉约。

徐锡麟[清]

清末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光复会成员,字伯荪,号光汉子。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镇名门望族,其父徐凤鸣秀才出身,曾任山阴县吏,家有田百馀亩。光绪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西元一九〇一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後陞副监督。光绪二十九年(西元一九〇三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焕卿、龚味生,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太炎的活动。回国後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光绪三十年(西元一九〇四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西元一九〇五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後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光绪三十二年(西元一九〇六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光绪三十三年(西元一九〇七年)改名为陆军小学监督、巡警学堂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西元一九〇七年)二月,伯荪与秋競雄相约於皖浙同时举义反清。起义原定六月九日举行,因一会党人员在上海被捕,供出部分革命党人的别名暗号,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拿办。恩铭召伯荪计议,伯荪见己号在列,知事迫,遂决定于五月廿八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又因恩铭廿八日有事,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起义只得改于廿六日。是时外援不至,准备未周。五月廿六日,起义仓卒发动。即日伯荪藉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枪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军起义,攻佔安庆军械所,与清军激战四小时,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而卒被捕擒僇。受审时,伯荪直书亲供:「我蓄志排满已十馀年,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翌日晨凌迟,提至抚署东辕门侧,先剖心,祭恩铭;再斩首。伯荪临刑时,神色不变,毫无惧容,「大呼排满不止」。遗体则与陈伯平、马宗汉一同葬于杭州西湖边孤山南麓,为「三烈士墓」。

子夜[晋]

晋朝有一个叫做子夜的女子,很有才却多愁善感,后来被迫与爱人分离。子夜创作了在东晋南朝的著名乐府 《子夜歌》(乐府诗集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 歌曲的风格极其悲哀,乃至东晋豪门王轲府中的鬼魂也为之感动而唱起了这首歌。《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宋书·乐志》曰:“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可见子夜是在东晋孝武帝以前的时代的人物。 《古今乐录》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子夜以持子送曲《凤将雏》以泽雉送曲。” 《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 上一页
  • 1
  • More pages
  • 97
  • 98
  • 99
  • More pages
  • 101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