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上古
商
周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金
元
明
清
当代
王升,字逸老,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卒年不详。政和、宣和年间,被召补右爵。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羔羊里,号羔羊居士。因擅书法,蒙高宗赵构赏识,官至正使。
字晦村,号天外,太湖(今属安徽)人。自幼颖悟,善学,是清康熙年间难得的奇才。他不仅在诗、文、词曲、绘画、雕塑方面有很高造诣,对天文、地理、兵算也作过精深的研究。著有《天外谈初集》。所撰传奇6种:《因缘梦》、《后西厢》、《壶中天》、《无因种》、《诗囊恨》、《薄命缘》,均佚。 其《悟语》、《观物篇》二部语录体随感录,奇旬惊人,巧思绝世,是他思想的真实记录。他的文学创作,才情卓越,别具一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天外谈》所收诗文:“纤仄佻巧,堕入魔道”,“小有才而未读书”,是一种偏见,需加辨正。
字仲彝,号松溪。黄县城东(今龙口市兰高镇)逄鲍村人。清光绪年间武英殿协修、纂修。自幼笃志好学,17岁入邑庠(县学) ,补廪膳生(享受官府发给生活补贴的生员)。1870年(同治九年),考中山东省同治丁卯、庚午并科乡试副榜。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顺天举人。次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教馆学习中,馆课连列第二名,授教馆检讨之职,继授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纂修等职。在职期间,分管编修《国史·艺文志》。他稽经问史,日夜考据,勘误订正,不辞辛劳。1894年 (光绪二十年)正月 ,奉旨协助挚友、侍读王懿荣回乡办团练,干练认真,王懿荣赞之为“合郡第一”。 主讲瀛州书院数年。自幼笃志好学任职内,分管编修《国史·艺文志》。光绪二十年(1894),协助侍读王懿荣回乡办轩练,工作干练认真。于经籍文学多所浏览,收藏颇具规模,所藏书有6万余卷,藏于“文学天性斋”、“适斋”中。去世后,王懿荣悼曰:“文学为士乡三百年之冠”。同县文人张庭诗在《县志续录》中称其“天才磊落,博深而求诸实用。” 王守训一生宦海生涯(1886—1897)不长,更多的时间是著书立说,从事教育和收藏古籍。 其著述共17种,100卷。主要著作有《登州杂事》《登州诗话》《汉碑异文录》《读札笔记》《春秋地理补考》《韵字折衷》等。《登州杂事》手稿现存山东省博物馆。在其掌教登州瀛洲书院时,“教诸生治经学、修品谊”“以浮华为戒,求诸经世实用之学。”以智、德并重,注重学以致用。他的教学方法,除课堂授业外,还进行课外辅导。其书室名曰:“文学天性斋”。他“每月朔 (初一) 望(十五),辄接诸生,指正文字,列门墙者咸斐然有章,人材蔚起”,被誉为“时贤先声”。
董仲舒,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后人称董子、董夫子。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宋诗人,作品至今仅存一首《项羽庙》诗。
字宾贤,泰州(今江苏泰州)人。清初诗人。他自幼生活贫苦,写过不少反映民族矛盾和民生疾苦的诗。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汉人,出居长安,为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 古文经学的继承者,曾与父亲刘向编订《山海经》。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刘歆率”之称。后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晚出先秦经书,使之免于佚失,由于刘歆的倡导宣扬,使这批古文经书为社会和士人广泛得知,遂转相传习不辍。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二个贡献是开辟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为了发扬古文经,刘歆等人重视训诂,不仅凭此以读经,且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三个贡献是打破了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启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如果说是董仲舒开创了以微言大义说经的今文经学的话,那么重视名物制度的古文经学就是刘歆开其山门了。 刘歆对“五经”古文经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汉哀帝即位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仪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下诏征询臣下对立《左传》博士的意见,同时让刘歆去跟今文经博士们讨论经义。
李密庵,清代诗人。
蔡希综,“综”字《宋史·艺文志》作“悰”,又作“宗”、 “琮”。唐代书法家。曲职(今江苏丹阳)人,擅长书法。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撰并行书《治浦桥记》,另著有《法书论》一篇,自述家世及诸家书法授受渊源,而归本在用笔。 其兄希逸、希寂书法和中国画的造诣都很高,亦是当时的名家。其兄蔡希周亦长于吟咏,有名于时。 蔡氏一门由晋至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书法上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唐内府法书收藏仍存有南北朝时期的数种蔡氏草书,就是一例,甚至在北宋内府的收藏中仍可见记载。关于蔡氏世系及书法,除朱关田先生《蔡希综世系》、《蔡有邻及其先世善书者》二篇做了精审的考证外,其余寥寥。
清代人,字吟笙,号苦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间作小印。嗜金石学,间作小印,有汉人遗意。
东汉人。有五言诗《董娇娆》传世。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龚信,生卒不详,字瑞芝,号西园,江西金溪人,龚廷贤父。精于医术,曾任明太医院医官,著有《古今医鉴》16卷,经廷贤整理刻行于世。
庄忌,西汉辞赋家,会稽吴(今苏州吴县)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名严忌,与邹阳、枚乘等唱和,曾先后为吴王刘濞与梁孝王刘武门客,世称庄夫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四篇,但大多不存,只留《楚辞》所收的《哀时命》一篇。
即戚姬。西汉济阴定陶人。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召商山四皓为太子客,竟不易太子。高祖卒,吕后酖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
秦末人。项羽姬。羽被汉兵围于垓下,军少粮尽,起饮帐中,悲歌慷慨,姬起而和之。相传其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自杀。
何训田,著名作曲家,音乐新语言开创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981年创立“三时说”和“音乐维度论”;1982年创立“RD作曲法”,是中国当代第一部作曲法;1995年开创了国际唱片史上在全球发行第一张中文唱片的历史,创作的《阿姐鼓》《央金玛》等唱片全集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销量数百万张;1997年创立“结构流作曲法”;1997年创立“空隙论”;2003年完成人类第一部献给所有物种的元音乐《声音图案》;2008年完成人类第一部前意识音乐《一訸上歌》。
字、里、生卒年及生平均无考,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工作散曲,有怨雪一套,今存。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
章甫(约公元1185年前后在世)字冠之,自号转庵、易足居士、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徙居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 甫家虽在饶州鄱阳,而以诗游诸士大夫之间,常年客居两淮京口一带,先寓居江苏仪征,后流落湖北一带谋生。早年曾应科举,后以诗游士大夫间,与韩元吉、陆游、吕祖谦等多有唱和。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中前后在世。其与韩元吉和韩的女婿吕祖谦和陆游皆平辈论交, 年纪应小于韩大于吕而和陆游接近,其生年约在1125-1130之间。韩元吉曾为章甫作《易足堂记》,落款云“淳熙十一年”,是其卒年应在1185之后。少从张孝祥学,为诗推崇江西,创作态度认真严谨,着意研炼琢磨,好“怪奇”和“活法”,少数佳作间有唐人气象,风流蕴藉又造语生新。
字国清,宝应人。景泰庚午举人。
宋郫人。七岁能画。徽宗大观间置画学,道亨以“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诗意画苏武牧羊入首选,徽宗命为画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