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上古
商
周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金
元
明
清
当代
王文辕与王阳明先生同时人。字司舆(《王文成公年谱》作“思舆”,黄绾《阳明先生行状》作“思裕”,又写作“司舆”。),与王阳明先生为莫逆之友。 在王阳明的思想形成过程中,王思舆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季本在自己的哲学著作《说理会遍》中,有文《阳明之学由王司舆发端》。 王思舆是个“隐居独善”,“级类庄、列”,“以道德重于时”的地方“贤民”。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先生在赴江西前回绍兴省亲期间,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与王思舆有过交流,走后“王思舆语季本曰:‘阳明此行,必立事功。’本曰:‘何以知之?’曰:‘吾触之不动矣。’”此时的王思舆,俨然成了个算命的道士,而这也许正是阳明喜欢与其进行交流的重要原因。在当时的绍兴一带,王思舆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名人都纷纷投奔于他的门下,如阳明弟子人称“范圣人”的范栗斋,就是先入思舆之门,然后才入阳明之门的:“先生(栗斋)首师王司舆、许半圭两先生。两先生者,并以道德重于时者也。既又师阳明先生,所造益深。……里中人无老幼,皆以范圣人呼之。”王思舆死后,阳明才开始传授讲良知之学,当时有很多反对他的人。王阳明先生长叹说:“安得起王司舆於九原乎?”
张森林,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冉庄一个贫农家庭,后就读于阳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华北国土,杀害我骨肉同胞,蹂躏我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义愤填膺,胸中燃起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火焰。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民兵连指导员,领导乡亲们和日伪军展开斗争。一次,在躲过敌人的搜捕后,张森林想到,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在冀中平原上应该采用挖藏身洞的办法。于是,他组织动员党员和民兵,带领全村的乡亲们用挖洞的办法同日伪军周旋。 1942年5月,日军开始了对我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区武工队指导员,他白天在地道里看指示、写报告、计划工作,夜里出来组织武装抗日活动。 1942年11月起,日伪军企图在冉庄修炮楼,挖封锁沟,形成从南到北的封锁线,破坏冉庄地道,打垮冉庄抗日武装。对此,张森林带领党员和民兵,发动全村老少修筑能藏能打的地道,开展地道战,坚决粉碎敌人的“蚕食”和进攻。在张森林等人带领下,冉庄男女老少齐动员,先在村中心十字街打了一眼井,然后顺东、南、西、北四条街挖,在沟通原有隐蔽洞的基础上,完成了主要干线四五里长的地道。此外,他们又顺东西街方向延伸支线11条,全长约15公里。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全村重要的路口都修了工事、地堡、观察点、暗室及墙角枪眼,各工事都与地道相通,使村落战、地道战、地雷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地上地下一齐打”的战斗网。 不久,伪“绥靖军”十六团和一部分日军袭击冉庄。面对1000多名强敌和30多挺机枪、两门大炮,冉庄民兵充分发挥地道优势,将敌人放进村后再打。敌人只见地雷炸、子弹飞,不见一个人影。民兵越打越勇,敌人越打越怕,最终狼狈逃走。 经过不断改进,地道战由村内发展到村外,由本村发展到邻村,逐渐发展成了能藏身,能战斗,进退自如,四通八达,埋伏神兵千百万的地下长城,保存了抗日力量,有效地抵抗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和偷袭,在冀中平原上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抗击日伪军的地道战。 1943年秋,张森林任清苑县抗日武装大队政委。他去耿庄了解敌军工作情况时不幸被捕。敌人要他交出各村党员名单,画出冉庄地道的线路图。张森林斩钉截铁地回答:“宁死不当亡国奴!”“让我死可以,但我决不会说半句投降的话!”残忍的敌人将他活埋。抗日英雄张森林牺牲时年仅34岁。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武当山道士 ,名通,又名彭俊、全一、思廉、玄素、玄化、三仹、三峰,字君实、铉一、蹋仙、居宝、昆阳、剌闼、元元、玄玄、符元,号三侔、三丰子、玄玄子,世称“隐仙”;因其平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自称为张道陵后裔;一说陕西宝鸡人,一说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南或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一说辽东懿州望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人 ,祖籍江西龙虎山,道教学者、思想家、书法家、武术家。 张三丰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举茂才异等,历官至中山博陵令。其人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历代皇帝敕封其有“忠孝神仙”、“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
杜肇勋,字功王,会稽人,工诗,著《闲古斋诗集十种》。
明代人,作品收录于《嘉庆山阴县志》。
明代人,作品收录于万历《绍兴府志》。
钟嵘(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古天竺高僧伽腽肭
李延寿,男,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学家,今河南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 《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名不详。唐末至五代初年人。官都押衙。在岳阳与诗僧齐己游,并戏吟其咏洞庭湖诗。《北梦琐言》卷七载其事迹。《全唐诗》存诗2句。
祖君彦,字不详,范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容貌短小,言辞讷涩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官至东平郡书佐郡陷于翟让,为李密所得。密甚敬礼他,署为记室。军书羽檄,皆出他手。及密败,为王世充所杀。据《新唐书》记载,祖君彦死后,还被戮尸示众。
王薄,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隋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隋大业七年(611年),王薄因兵役繁重,与同郡孟让以长白山为据点发动农民起义,自称“知世郎”[1] ,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军。活动在齐郡、济北郡之间,山东农民纷纷响应。[2] 大业八年(612年),起义军扩大至数万人,声势浩大,屯于泰山下。由于麻痹轻敌,为隋齐郡通守张须陀所败。王薄率军北渡黄河,又被张须陀追至临邑击败。王薄被迫北上与孙宣雅、赫孝德等起义军会合,众达十余万人,再次南下回到章丘城(今章丘北)。张须陀率兵两万增援章丘城,再次击败起义军。此后,王薄率起义队伍转战于山东中部地区。[2] 唐武德二年(619年),王薄率众投奔宇文化及,驻守聊城。窦建德攻聊城时,王薄开门引窦军擒宇文化及。同年降唐,被任命为齐州总管。武德五年(622年)为仇家所杀。
五代十国佚名作者的统称。
清代女诗人,康熙时期天津佟宏妾。她作了《悼金夫人》:「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袁简斋《随园诗话》也赞此诗「甚佳」。
陆清扬,生卒年不详,字甫臣,号兰陵生,兰陵居士,又号“画奴”,存含章楼文集,待月楼文集,陆清扬博学多才“诗书画印”四绝,其诗意境高远,潇洒飘逸,含情幽邈,朦胧多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字运笔灵动隽秀,结字独特,自成一体。 陆清扬之画与其诗一样,画风纯净,意境深远,由擅工笔,写意亦佳。其印多用金文,古朴苍拙,韵味十足。
著有《春梦百痕》、《半巢吟》等。所著《续修茜泾纪略》,馆存未见,书斋待考。《沧江红雨楼诗》,馆存未见,书斋待考。
“赋成碧落,名擢会魁”、“文词举显唐诗,颖悟驰声翰苑”
东汉末年曹全门下幕僚
王仲元,生卒年不详,杭州人。与钟嗣成交厚。作有杂剧三种,均佚。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一首,套数四篇。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终年48岁。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
李映(486-527年),字辉道,赵郡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北魏大臣,赵州主簿李显进的儿子。 李映历任南安王常侍、光州主簿、相州治中、步兵校尉。 孝昌三年(527年)冬,去世,享年四十二,获赠通直散骑常侍、殷州刺史。
邹阳,齐人,是西汉时期很有名望的文学家、散文家。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邹阳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人(钜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温舒系河北广宗人)。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