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上古
商
周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金
元
明
清
当代
徐伸,字干臣,三衢(今浙江衢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政和初前后在世。政和初,以知音律为太常典乐。出知常州。善词,
宋江宁人。好学多才艺,有膂力,善吹铁笛。南唐后主时试赋擢第一。尝代徐铉为文,由是知名。归宋,累官南全守,有治绩。
宋宋代钱塘歌妓,姓蔡,名云英,艺名琴操,原籍华亭(今上海),善应答。原系官宦大家闺秀,从小聪明伶俐,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歌舞诗词都有一定的造诣。十三岁那年父亲受宫廷牵诛,母亲气激身亡,家遭藉没而为杭州歌唱院艺人。不到三年,因其学习刻苦,加上天资陪颖,才华出众,十六岁那年改了北宋诗人秦观《满庭芳》词而在杭红极一时。後受到时任杭州知府的苏东坡的赏识,在杭时常与之游,引为红颜知己。一日与东坡同游西湖,参禅对答间顿悟禅理,即日削髮为尼,遁入空门。後闻东坡贬瞻州,琴操茫然若失,不出数月,郁郁而终。时年不过二十四岁。
李陵,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十月率五千步兵为主将李广利分兵,後遭遇匈奴单于八万骑兵主力而被围于浚稽山,连战八天八夜,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 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争议。他的传奇经历使得他成为後世文艺作品的对象及原型。 後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做了匈奴右校王,掌管坚昆部落。公元前89年,与远征匈奴为主将李广利分兵的商秋成带领的三万汉军打过一仗。而主将李广利孤兵深入,导致七万人马有去无回,汉朝从此再无人马远征匈奴。 汉武帝死后,汉匈和亲,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恐再辱",拒绝回大汉,遂于公元前74年老死匈奴。
苏小小,乃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年方十九的苏小小因为相思而感染上了风寒,再加上她从小就有了咳血病,不久便香消玉殒了,苏小小离世后,她早年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按她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西泠一棵柳树之下。建立慕才亭。杭州西湖苏小小墓。
清浙江鄞县人,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万斯同兄。不应清朝科举。精通经学,以为非通诸经则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尤精《春秋》、《三礼》,融会诸家,不拘汉、宋。怀疑《周礼》非周公所作,而系后人伪托。有《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学春秋随笔》等。
陈草庵,名英,字彦卿,号草庵,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监察御史,中丞等职。现存小令二十六首。
唐宁夷州突厥族人,初名窣干,玄宗赐名思明。通六蕃语。与安禄山同乡里,长相善,俱为捉生将。后迁大将军。天宝中,以功累授平卢兵马使。禄山叛,使思明略定河北。安庆绪杀禄山称帝,思明复并其众归于唐,诏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朝廷恐其变,使乌承恩密图之,事泄,思明再叛。肃宗乾元二年,僭号称大圣燕王于魏州,遂进兵援庆绪,解邺城之围。寻又杀庆绪等,并其众。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以子史朝义攻陕,兵败,将诛而释之,后为朝义与其下所杀。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诗词家。1956年进入外交部工作,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凤凰网评价其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厉麟似的长子,清代诗坛泰斗厉鹗的七世孙。
郑际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凤山县人。生员。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吴福助撰)
韩绎,字仲连,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官秘书丞,通判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提举府学(《金石萃编》卷一三四《京兆府小学规》)。事见《宋史》卷三一五《韩亿传》。
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达县(今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帝师唐瑜的第十一代孙,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 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姓名、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一作陈季卿诗。事见《太平广记》卷七四。
僧伽斯那,又称僧伽斯、僧伽先,是公元5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一生研究佛学。早年出家学道,游化诸邦,聪明绝世,多所述作,撰有《修行经》、《大道地经》、《僧伽罗刹所集经》等。其中,《僧伽罗刹所集经》叙述佛陀自成道后至涅槃间之诸种事迹,特以载有佛陀游化坐夏之年次而著称于世。他也参与《华严经》、《贤愚经》的撰写,佛学成就非常之大。《百喻经》古文汉译本于南朝齐永明十年由其弟子求那毗地所译,本书即是按照此译本注释翻译而成的。
序灯,明末清初浙江杭州法喜院僧。生卒年与俗姓均已失考。大约公元1655年前后在世。字奕是,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为诗僧笑鲁之孙,翼庵济白之徒,啸翁显鹏之侄,一门诗僧,尽擅诗名。其诗词藻华赡,气度雍雅,时评甚高。有《啸隐偶吟录》。
朱厚熜,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潘鼐,字龙文,练江是其号,故而其著作名《潘练江诗稿》,是康熙二十三(1684年)的武举人。
南唐汤悦(殷崇义)知贡举时举子。事迹见《五代诗话》卷三。《全唐诗》收《即事》诗1首。
马明衡,字子萃。福建莆田人。父思聪,死宸濠难。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授太常博士,甫为御史,与朱淛同得罪,削职为民。受业于王守仁,闽中有王氏学自此始。
清代初年文学批评家,字序始,号子庵,茂苑(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崇祯五年。 毛宗岗效金圣叹删改《水浒传》之作法,与其父毛纶增删《三国志通俗演义》回目,并据明罗贯中版加以修订成百二十回之通行本。其附加之修改和评价依据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去增强了尊刘黜曹的正统观念,又突显了时人评点之风气。《三国演义》现行本多据毛宗岗之传世评改版为基础。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提及过他对三国时代三位历史人物的个人看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亮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