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上古
商
周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金
元
明
清
当代
明末清初江南吴县人,名采,字若采。入清,改名人瑞,字圣叹。明诸生。所居名贯华堂,又有唱经堂之名。评《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水浒》为“六才子书”,又有唐诗、古文选本。顺治十八年,清世祖去世后,以知县任维初贪残,与诸生倪用宾等聚哭文庙,被巡抚朱国治指为“震惊先帝之灵”,解南京处斩。另有《沉吟楼诗钞》。
曹元忠(1865-1923) 字夔一,号君直、凌波居士。江苏吴县人。光绪举人。曾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官至内阁侍读、资政院议员。民国后为遗老。有《笺经室遗集》。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后梁开平二年(908)登进士第。南唐时隐居庐山,故《雅言杂载》称庐阜人,然庐阜恐非其本贯。性僻野,不接俗士。诗人黄损、熊皎、虚中尝师事之。齐己称曰“为儒老双鬓,勤苦竟何如。四海方磨剑,空山自读书。”(《贻庐岳陈沆秀才》)可见其操守。事迹散见《南唐近事》、《诗话总龟》卷一三及三八。《全唐诗》存诗1首。
唐京兆万年人,祖籍琅邪临沂,名籀,以字显。颜之推孙。传家业,博览群书,精训诂,善属文。高祖武德中,累擢中书舍人、专典机密,诏令一出其手。太宗立,拜中书舍人,旋坐事免。尝受诏于秘书省考定《五经》文字,多所厘正。贞观七年,迁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随疑剖析,曲尽其源。官终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卒谥戴。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及集。
宋江西吉州安福舟湖(今洲湖)人,初名应梅,字鼎翁,号梅边。度宗咸淳间太学上舍生。临安陷,文天祥举兵,杖策谒见,竭家产助勤王军饷,文天祥留置幕府。旋以母病辞归。文天祥被执,特作生祭文以励其死。入元,杜门却扫,肆力诗文,更其名曰炎午,隐居不仕。名其所著曰《吾汶稿》以示不仕异代之意。泰定元年卒,年七十三。《南宋书》、《新元史》有传。今存词一首,见《元草堂诗馀·卷下》。
明代人,作品收录于万历《绍兴府志》。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二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年号顺治。
雷氏,合阳人。诸生史继鲁室。有《弥清阁集》。
盍西村,生平不详。盱眙(今属江苏省)人。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未载其名,而有盍志学,或以为系一人。《录鬼薄》把他列为“前辈已死名公”,称其为“学士”。他的散曲多为写景之作,歌颂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论说其词“如清风爽籁”。
吴弘道,生卒不详,元代文学家,字仁卿(一说名仁卿,字弘道),号克斋先生。蒲阴(今河北安国)人。曾任江西省检校掾史。曾汇编中州诸老书牍为一编,名《中州启札》。又著《金缕新声》,今佚。所作杂剧《楚大夫屈原投江》五种。
季本,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从王守仁学。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以言事谪揭阳主簿,官至长沙知府。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长沙知府解职还乡,寓禹迹寺讲学。诗存《康熙会稽县志》,著有《易学四同》、《诗说解颐》、《春秋私考》、《说理会编》等。
元明间人。元末从张士诚,屡谏不听,遂归隐海滨。明太祖灭吴后,屡征不出。被遣戍辽阳十年,赦还。
陆澹安(1894-1980)名衍文,字剑寒,江苏吴县人。原名澹盦,后改为澹庵,最后改为澹安。别署琼花馆主。笔名“何心”等。中国现代文学家、侦探小说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著有侦探小说《李飞探案集》、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水浒研究》等。
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宋尹」学派始祖,生平不详,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兼儒墨合于自身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学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乐钧,原名宫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江西抚州府临川长宁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
元初涿州人。善撰乐府。与马致远为忘年交。有《贬夜郎》杂剧。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代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 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1][2]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王某,失其名,仁宗皇祐时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九八)。
宋元间镇江金坛人,字吉甫。宋乡贡进士。入元任镇江茅山书院山长,历台州路、杭州路学教授,后以镇江录事致仕。
南朝宋东海郯人。徐广甥。五岁丧父,承母教,儒史百家,莫不该览。仕晋为太学博士。入宋,为尚书祠部郎,与傅亮共撰朝仪。性刚愎,颇以所长侮同列,出为衡阳内史,不能公清,被收系狱,赦免。文帝元嘉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国子学立,领博士。官至御史中丞。善弈棋,能弹筝,精历算,改定《元嘉历》,计算冬至时日更为准确。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另撰有《春秋前传》等。
周闲(1820年—1875年),字存伯,一字小园,号范湖居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晚清著名词人、篆刻家、海上画派名家。 严迪昌《清词史》称周闲足与鸦片战争时期诗史型诗人贝青乔并驾齐驱。咸丰三年,佐戎幕剿灭嘉定小刀会,以功赐六品官。同治三年,官新阳令、候补知州同知。同治五年,因事与大吏龃龉,遭革职,隐居吴市,假笔墨以自娱。晚年寓居上海。 善画花卉蔬果,远师陈淳、恽寿平、李鱓,近参任熊,笔致雄浑秀腴。《嘉兴府志》称:“其画浓部密致,似宋人”。与任熊、姚燮、胡公寿为艺文挚友,同蒋春霖、任薰、任颐、吴大徵、吴昌硕、张之万等交游密切。善篆刻,富金石派学养。喜用行楷,气韵朴厚。作品有《任处士传》、《范湖草堂词》等。见《海上墨林》、《广印人传》、《清画家诗史》、《金石家书画集》、吴大澂《愙斋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近代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