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上古
商
周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金
元
明
清
当代
东汉末广陵人,字孔璋。初为何进主簿,后依袁绍,典文章,曾为绍移书斥责曹操。绍败,归曹操,操爱其才而不究,拜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檄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督。为“建安七子”之一,尤擅章表书记。有《陈记室集》辑本。
金献州交河人,字道真。许安仁子。章宗明昌五年词赋进士。自左拾遗拜监察御史。南渡后,屡上章言事。忤丞,罢官。哀宗时,迁左司谏,言事稍不及昔时。未几,致仕。
元曹州济阴人,字孟卿,号左山。世祖在潜邸,召对称旨,字而不名。佐杨惟中宣抚关中,进贤良,黜贪暴,务农薄税,民安之。从世祖征伐,屡献大计,有功。至元初拜参知政事,累官枢密副使、安西王相。卒谥文定。挺善隶书,有诗千余篇。
宋并州祁县人,字齐物。王祚子。五代后汉高祖乾祐元年进士。郭威讨李守贞等,辟为从事。仕后周大祖为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平章事。世宗显德六年,参知枢密院事。入宋进位司空,罢参知枢密院。太祖乾德二年罢相为太子太保,后加太子太傅,迁太子太师。太宗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卒谥文献。性宽厚,好汲引后进。聚书至万余,手不释卷。撰《唐会要》、《五代会要》,有文集。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
李致远,1261-约1325,字致远。工曲,今仅存还牢末剧一种,散曲散存太平乐府等选本中。何梦华抄本《太平乐府》注云“江右(今江西)”至元中,客居溧阳(今属江苏)。存小令26首,套数4篇及杂剧《还牢末》。仇远相交甚密。据仇远写给李致远的《和李志远君深秀才》诗中说他“有才未遇政绩损”“亦固穷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曲曰:“如玉匣昆吾。”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三二),调建昌军学教授(《宋史翼》卷一七)。景定五年(一二六四)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五年,擢给事中(《宋史》卷四一六《马光祖传》)。出知隆兴府(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官终户部尚书(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今录诗五首。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查冬荣,字子珍,号辛香,海宁人。诸生。有《诗禅室集》。
唐人。玄宗开元十六年登进士第。天宝末为北海太守。安禄山叛,进明赴肃宗行在灵武,授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以重兵守临淮,日与诸将张乐高会。尹子奇围睢阳,张巡遣南霁云至临淮告急,进明拥兵不救,睢阳遂陷。后贬溱州司马。进明好古博雅,工诗能文。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元代散曲作家,生卒年不明,名择,号顽老子。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曾为夏伯和《青楼集》作序,知他生活在元代末年。曾官至宣慰司令使、江浙提学。元灭后称病辞官,隐居吴江。散曲存套数二套,小令十三首。
宋益州华阳人,字思纯。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知吴县,与长洲知县王禹称相唱酬,苏、杭间多传诵。擢著作郎、直史馆,上奏请省冗员,息经费。寻巡抚荆湖路,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有《东观集》。
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少好学,口吃,长相平平,身高偏矮,不能剧谈,专心于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常作辞赋,名声远播,如《蜀都赋》,此赋开启了京都一派题材,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晋代左思《三都赋》皆受其影响。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公元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公元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动投靠还是避祸之作,还有争论。 后在天禄阁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刘棻牵连,有人前来逮捕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师谚曰:“惟寂寞,自投阁。”后召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唐僧。长沙人,字藏真。俗姓钱。以善狂草出名。尝于故里广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曰“绿天庵”。嗜酒,兴到运笔,飞动圆转,变化多端而法度具备。晚年趋于平淡。其弃笔堆积,埋山下曰笔冢。前人评其狂草承张旭而有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有《自叙》、《苦笋》等帖。
名或作冶。金元间真定栾城人,字仁卿,号敬斋。登金进士第,调高陵簿,辟知钧州事。金亡,流落忻、崞间。世祖在潜邸,召问治国之道,应对称旨。晚家元氏,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甚众。及世祖即位,以翰林学士召,就职期月,以老病辞归。卒谥文正。有数学著作《测圆海镜》、《益古衍段》。对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式列方程问题)有卓越贡献。另有《敬斋文集》等。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