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上古
商
周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金
元
明
清
当代
明浙江鄞县人,字湘灵。屠鸿苞女。士人黄振古妻。与鸿苞媳沈七襄皆能诗。常唱和闺中。万历二十八年(西元一六〇〇年)冬七襄与湘灵先後卒。两家匯刻其所作称《留香草》。
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宋开封人,居婺州,字季蕃,号花翁。光宗时辞官隐居西湖。多闻旧事,善雅谈,尤工长短句。有《花翁集》。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希逸。谢弘微子。七岁能文,及长,美容仪,宋文帝赞为“蓝田生玉”。初为诸王属官,曾制木地图,可分可合。宋孝武帝即位,除侍中,迁左卫将军。曾上表反对以门第选才。前废帝时,以为金紫光禄大夫。卒谥宪。明人辑有《谢光禄集》。
宋人。高宗绍兴间知临安府,有才干,善于处理繁难事务。尝奏请招置厢军士卒二百人,委钱塘县尉兼领其事,专以浚湖。累官至户部尚书。后出知福州卒。
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人。明诸生。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辞不就试。有《魏叔子集》。
清福建长乐人,字枚如。道光间已有诗名。光绪三年进士。官内阁中书。为致用书院山长。好游山水,游必有诗。亦工词。有《赌棋山庄集》、《酒边词》、《赌棋山庄词话》等。
唐襄州襄阳人。玄宗先天进士。为乐城令。与孟浩然友善,尝同隐鹿门山。其诗多酬唱之作。有集。
郑畋,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末宰相。以镇压黄巢民变而知名。
王嗣晖,海宁人。有《滋兰室遗稿》。
宋婺州金华人,流寓扬州,字秀老,改字无本。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屠氏心法。工诗,与王安石游,曾作《唱道歌十章》,极言万事如浮云,世间膏火煎熬可厌,安石乐之,每使人歌。哲宗元祐初卒。
明安庆府桐城人,字瑞卿,号蓉川。正德六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迁兵科左给事中。十四年,从张忠、许泰等南讨宁王朱宸濠,对无故被指为逆党者,多所释放。世宗即位,大计京官,被中伤,谪崇德丞。屡迁宁夏佥事,在官增边墙。官至河南按察使。能诗,有《蓉川集》。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进攻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有《左太冲集》。
明江苏长洲人,字章甫。好古笃学,凡诸子百家、山经地志、阴阳历律、稗官小说,无不深究。及长,益讲求当世之务。大学士李东阳深爱其文。以年资贡礼部,授绍兴府训导,被诬罢归卒。有《礼记集说辨疑》、《濯缨亭笔记》、《读史类聚》等。
罗奕佐,字幼良。番禺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
高珩,字葱佩,号念东,淄川人。明崇祯癸未进士。入国朝,官至刑部侍郎。有《栖云阁集》。
五代时天水人,字德辇。以文辞知名,事前蜀为翰林学士。后唐庄宗平蜀,仁裕事唐。废帝时,诏书诰命,皆出其手。后晋高祖入立,罢为谏议大夫。后汉高祖时,为兵部尚书。有《开元天宝遗事》等。
宋人。道士。亳州真源人,字图南,号扶摇子。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绝意仕途,隐于武当山九室岩,辟谷服气。后移居华山云台观。相传每寝处辄百余日不起。后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固辞。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两至京师,为帝所重,赐号“希夷先生”。好读《易》,著《无极图》及《先天图》,以为万物一体,唯有超绝万有之“一大理法”存在。其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实为理学发端。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正易心法》等。
清代诗人、词人、藏书家、昆曲作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内务府包衣满洲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祖籍直隶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一说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曹玺子。世为康熙近臣。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乳母,康熙为皇子时,曹寅也曾入宫担任康熙的侍读,日后又成为侍卫,也因此备受康熙信任。康熙二年,其父曹玺出任江宁织造(驻地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市),织造是专门为宫廷准备所需衣料与织物的官职。而曹玺是织造官由三年一任改为专差久任的第一人。曹玺一直做到康熙二十三年病死于任上,赠工部尚书。曹玺死后五个月康熙帝南巡,曾亲至织造府抚慰家属。曹寅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曹寅以内务府广储司郎中衔出任苏州织造(驻地江苏省苏州府,今苏州市),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又转任其父曾经担任的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与其姻亲苏州织造李煦轮流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曾经六次南巡,除第一次驻跸江宁将军衙门以外,其馀五次均以织造衙门为行在。而其中四次是曹寅负责接待,共办理四次接驾大典。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曹寅领其母孙氏(即康熙帝乳母)上堂朝拜,康熙很高兴,说「此吾家老人也」,并为孙氏书「萱瑞堂」三字。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予曹寅「三品郎中加五级」再加一级。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加曹寅通政使司通政使衔。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曹寅染疟疾,康熙帝得知后,特命从宫中送外国药品金鸡纳(奎宁)至江南,未及,曹寅卒于织造任上,其子曹颙接任织造。三年后,曹颙骤逝,康熙帝考虑曹家定居江南已久,不便迁移,命曹宣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曹家在江南,负有的不只是织造的职务。由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负责监察江南官员,可直接呈递密疏。起初密摺内容主要是江南地方雨水、庄稼、物价等情况,后也及于地方官民舆论与动静上。曹寅在地方上,官声良好。如章学诚的丙辰劄记:「曹寅为两淮巡盐御史....与同旗李煦互相番代.....(李喣)较曹用事为久矣。然曹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而李无闻焉。」而宋和的《陈鹏年传》也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时,江宁府知府陈鹏年因为反对上司为了供应皇帝南巡向百姓加税,而得罪两江总督,总督陷害陈鹏年,太子胤礽怒欲杀之,曹寅「免冠叩头,为鹏年请」,叩头至血被额头,最终康熙帝准许宽免陈鹏年。曹寅在江南,也凭藉著其才情与身份,结交知名文士、学者与明朝遗民。其中施润章、朱彝尊、陈维崧、尤侗、洪升、保持明遗民身份的方仲舒等,与他交情亦深。他也利用他的力量照顾贫寒文人。像是朱彝尊《曝书亭集》就是他出资刊印的。曹寅为人风雅,喜交名士,通诗词,晓音律,主编《全唐诗》,有《楝亭诗钞》八卷、《诗钞别集》四卷、《词钞》一卷、《词钞别集》一卷、《文钞》一卷传世。原配顾氏,早卒,后娶李煦父李士祯族弟李月桂之女李氏。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的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幅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皇帝惊喜万状,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产量甚丰,仅五言诗就愈万首,明谈迁《棘林杂俎·仁集》存有4954首。王铎的诗文集有《拟山园初集》17册,《拟山园选集》82卷,有文震孟、黄道周等序,另有《拟山园文选集》32卷,遭禁毁。王铎是以文学书艺而优则仕,入清以后更以赋诗属文为乐。
吴庆坻,字子修,钱塘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南提学使。有《补松庐诗录》。
清江苏宜兴人,字红友,又字花农,号山翁。国子监生。康熙十八年起,先后在福建、广东任吴兴祚幕僚。工词曲,曾作传奇及杂剧二十余种。尤精词律。有《词律》、《香胆词》、《拥双艳三种曲》、《璇玑碎锦》等
清浙江仁和人,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百二砚田富翁、荆蛮民等二十多种。中年遍游南北,以后居扬州近二十年,为扬州八怪之一。书法古劲,有所创新,自称“漆书”。五十以后始从事绘画,初画竹、梅,继画马,最后画佛,画法独创一格,拙厚静逸。乾隆元年举鸿博,不赴。亦工诗。有《冬心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