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上古
商
周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辽
宋
金
元
明
清
当代
王谌,字子信,自号画溪吟客,阳羡(今江苏宜兴)人。能诗,与释绍嵩等多有唱和。有《潜泉蛙吹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江湖后集》,卷一三录有其诗六十馀首。 王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后集》为底本,校以清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读画斋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金泰安奉符人,原籍冯翊,字世杰,号竹溪。工诗文,能篆籀。世宗大定十年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修《辽史》未成,卒。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 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他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的成绩,做了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曾升待讲,主管考试,后被诏为国子监祭酒。陶望龄为官刚直廉洁,不受滋垢。 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他把做学问也当作息歇,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学人有时也称他为歇庵先生。陶望龄生平笃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诗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明山西长治人,字应乾,号复庵。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广平、沙河、滑县知县,迁苏州府同知。三十四年,与俞大猷破倭寇于陆泾坝、马迹山,斩获颇多。环与士卒同寝食,所得悉均分。将士感激,愿为用命。官至山东右参政。有《山海漫谈》。
宋衢州江山人,字仲山,号秋堂、归田。理宗嘉熙间为太学上舍,除中书特奏名。淳祐六年,因上所著《丙丁龟鉴》,忤时相意,诏下府狱,寻放归。端宗景炎二年,以荐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宋亡不仕,与从弟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并称柴氏四隐。有《秋堂集》。
宋徽州绩溪人,字处微。幼丧父,事母及祖母甚孝。宁宗开禧中曾游京师,后栖隐山中,结庐名环谷。郡守闻其博学多通,欲见之,以编氓辞。卒,门人私谥康范先生。尝辑《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有《康范诗集》。
赵翼(1727年(丁未年)~1814年(甲戌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原博。祖、父皆以医得官。宣德初,以善医授惠州局副使。后调太医院吏目。博通经史,精天文律历之学,亦善画工诗,与晏铎、王淮、汤胤绩、苏平、邹亮、蒋忠等号“景泰十才子”,常被推为盟主。有《草窗集》。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入元,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意旨隐晦,著有《花外集》一卷,又名《玉笥山人词集》,后人易名为《碧山乐府》。
唐越州山阴人,字正文。肃宗至德二年进士。又擢辞藻宏丽科。以家贫亲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已四十余。辟河南幕府,迁余姚令。仕终右补阙。维少无宦情,怀家山之乐。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与刘长卿善。有集。
唐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字柯古。段文昌子。以荫为校书郎。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尤深于佛书。累迁尚书郎。历吉州刺史、太常少卿。懿宗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解印,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于以四六文撰写奏章公文,三人皆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又撰有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
宋宗室,字用父,号虚斋。寓居长乐。宁宗嘉定十年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理宗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诏与刘克庄同纂修国史。有《易通》、《虚斋乐府》。
唐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未仕。以诗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闲雅,时有佳句。与诗人张籍、韩翃、欧阳詹、朱庆馀等均有唱和。有集。
唐人。工诗。初隐居汉阳,年三十犹未成名。代宗大历中,尝为诸府从事。有集。
宋元间钱塘人,字廷玉,号湛渊,又号栖霞山人。少颖敏,博通经史。世祖至元末授太平路儒学正,摄行教授事,建天门、采石二书院。仕至儒学副提举。诗文一主于理,刘辰翁称其诗逼陶、韦,书逼颜、柳。有《湛渊集》。
曹慎仪(约乾嘉期间),字叔蕙,清江西新建人,礼部尚书曹文恪(脩先)公孙女,雪浦侍郎同里顾侍郎清昕室。
邓瑜,字慧珏,金匮人。奉化知县恩锡女,钱塘举人、知县诸可宝继室。有《清足居诗词集》。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宋东平人,字锡老,号审斋。孝宗时流寓金陵。工词,风格秀拔。有《审斋词》。
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