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棠诗社

  • 推荐
  •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不限

  • 上古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南北朝

  •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辽

  • 宋

  • 金

  • 元

  • 明

  • 清

  • 当代

Logo海棠诗社

海棠诗社,古诗词的数字桃源

GitHubGitHubTwitterX (Twitter)DiscordEmail
Built withLogo of MkSaaSMkSaaS
网站导航
  • 诗词推荐
  • 诗文检索
  • 作者检索
  • 名句检索
热门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给孩子的诗
热门作者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李清照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服务条款
© 2025 海棠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张献忠[明]

张献忠(1606年-1647年),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柳树涧(今属延安)人。中国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崇祯三年(1630年),以米脂十八寨响应王嘉胤起义,自称八大王,后自成一军。崇祯七年(1634年),率部攻信阳、邓州,进入应山(今属湖北)。次年,与高迎祥大举东征,转战今豫、鄂、皖各地。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与明总兵左良玉、陈洪范战于郧西(今属湖北),失利,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次年再度起义。崇祯十六年(1643年)攻克蕲州、蕲水(今湖北蕲春、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称西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取四川,在成都即位,号大西国,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后清兵南下,拒战不利,退出成都。顺治三年(1646年),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兵射死。 张献忠统军作战十余年,善于以走致敌,运用远程奔袭、声东击西和里应外合等战法,出奇制胜,为推翻明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朱耆寿[宋]

吴承勋[清]

不详

陆法言[南北朝]

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临漳(今河北临漳南)人。隋文帝开皇初年,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音韵学,评议古今是非。陆法言在仕途上不顺,但潜心学问却使其在中国语音史上永垂不朽。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慈禧[清]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王亿之[宋]

向秀[晋]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字子期,河内怀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馀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着《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张曙[唐]

小字阿灰,是南阳(今属河南)人,是侍郎张祎之从子(一说侄)。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官至拾遗。 曙工诗善词,才名籍甚。颇为乡里所重。词传一首,或疑张泌作。

宋起凤[清]

宋起凤,字来仪,号紫庭,一号觉庵,河北沧州人,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副贡生。后任乐阳县令,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任灵丘知县,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宋起凤擢升广东罗定州知州,“居官廉明宽大,惠政多端”。晚好游,足迹遍天下。著有《稗说》四卷,又有《核工记》。

张松龄[唐]

生卒年不详。一作张鹤龄,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张志和之兄。约于代宗时任浦阳尉。惧弟志和浪迹江湖不还,于越州东廓买地结茅斋以居之。大历九年(774)志和撰《渔歌子》词5首,松龄亦和1首。其后行迹无考。事迹见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全唐诗》存词1首。

危复之[宋]

宋元间抚州人,字见心。宋末为太学生,师事汤汉,博览群书,好读《易》,工诗。入元,屡征不就。隐紫霞山中。及卒,士友私谥贞白先生。

李毓秀[清]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八十三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王弘撰[清]

华阴人,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监生,博学工书,对书画金石精鉴别。持反清复明之志,康熙十七年荐博学鸿词,坚辞不就。世居华山,有读易庐,著《易象图述》、《山志》、《砥斋集》等。顾炎武称王弘撰为“关中声气之领袖”。 同时,王弘撰一生酷嗜金石、书法和绘画,勤于书法创作,与傅山、郑簋、孙承泽、周亮工、戴本孝、宋荦、戴廷栻、郭宗昌、“金陵八家”、吴门画派后裔等一流书画家、收藏家来往密切,切磋艺术,在明末清初的金石书画圈中的影响很大。王弘撰还著有金石书画专著《砥斋题跋》,其所著《待庵日札》、《北行日札》、《西归日札》等著述,也保存了不少金石书画的研究成果和艺术史料。

王谠[宋]

王谠(dǎng),字正甫,生卒年不详。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的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的孙子,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宋徽宗崇宁、大观(公元1102年-公元1110年)年间人,曾入苏轼门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国子监丞,官至少府监丞,著有《唐语林》八卷。

崔季卿[唐]

生卒年不详。恒州井陉(今河北井陉)人。大历诗人崔峒之从孙,约宪宗至文宗时人,曾游洞庭。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八。《全唐诗》存诗1首。

沈辂[清]

不详

田中行[宋]

羊祜[晋]

曹魏晚期与西晋早期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名将。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境内)人。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徵辟,后为朝廷公车徵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成”。 羊祜出身泰山名门望族羊氏家族,家族人才辈出,东汉名臣蔡邕为其外祖父,世代皆有人在朝为官。他的祖父羊续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道曾任上党太守;其胞姊羊徽瑜为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

余懋学[明]

江西婺源县人,字行之,号中宇。隆庆二年进士。历官抚州推官、南京户部科给事中,上书弹劾张居正献祥瑞,斥为民,居正死复官。累官南京尚宝卿、户部侍郎。

睢景臣[元]

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江苏扬州(今扬州市)人,一生著述甚多,著有散曲集《睢景臣词》。杂剧有《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还乡》。

羊孚[晋]

东晋官员、文人,字子道,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东汉「悬鱼太守」羊续的第六代孙,高祖羊繇,高叔祖羊祜,曾祖羊忱,祖父羊楷,父羊绥。历太学博士兖州别驾,桓玄为太尉,以为记室参军。自幼才华横溢,巧于文章。《世说新语》记录羊孚不少的言谈事迹。

张正一[唐]

生卒年不详。一作张正壹。排行六。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为左补阙,因上书言事得召见,同僚刘伯刍、王仲舒等数以酒食相过从,韦执谊恶其朋聚觊望,奏贬之(《通鉴》卷二三六)。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户部员外郎。二年随武元衡至西川,任节度观察判官(《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八《诸葛武侯祠堂碑》)后入朝为谏议大夫,约于元和五年以国子司业致仕。事迹见《白居易集》卷五五《张正一致仕制》、《唐诗纪事》卷四五等。《全唐诗》存诗1首。

淮上女[宋]

淮水边良家女子。姓名不详。南宋嘉定间(金兴定末),金人南侵,被掳去。事见《续夷坚志》,并词一首。

偰逊[元]

本名偰(xiè)伯辽逊,字公远,维吾尔族。偰哲笃长子,偰列篪侄。居集庆路溧阳(今江苏溧阳)。元顺帝至正五年(西元一三四五年)进士,任翰林应奉、宣政院断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经。因丞相哈麻与其父偰哲笃有怨,伯辽逊遭忌,出守单州,丁父忧,寓大宁(热河平泉)。至正十八年(西元一三五八年)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高丽恭愍王(西元一三五二年至一三七四年)曾在元廷侍太子于端本堂,与伯辽逊有旧谊,故对其待遇优渥,封高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逊。元至正二十年(西元一三六〇年)卒于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髙丽,子孙先后出仕髙丽、朝鲜,其家族绵延至今。有《近思斋逸稿》传世。事见《高丽史·偰逊传》。

  • 上一页
  • 1
  • 2
  • More pages
  • 99
  • 100
  • 101
  • 下一页